原標題:中國自“二戰”起已是“負責任大國”
《中國,被遺忘的盟友》:
在這本4部19章的著作中,拉納·米特披露了1937-1945年發生在中國戰場上的一連串入侵、屠殺與抗爭的史實:從日本悍然發動的七七事變,到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從忍痛炸毀黃河堤壩以水代兵,到派遣軍隊遠征他國,從與羅斯福、邱吉爾、史迪威的國際大斗法,到聚焦中國三大戰時人物——毛澤東、蔣介石、汪精衛。
在抗戰中,中國遭受的損失不可估量。中國在抗戰中的死亡人數高達1500萬-2000萬,難民人數有8000萬-1億之多。中國經濟遭受重創,其中幾乎所有的鐵路交通、高速公路和工廠都被破壞殆盡。廣州珠三角地區30%的基礎設施被毀,上海52%的基礎建設被破壞,南京80%的城市建設幾乎化為灰燼。
中國是同盟國中首個與軸心國交戰的大國,更以“貧弱之軀”牽制了80萬日軍,但為何其貢獻所獲的承認遠比英美蘇少,甚至在戰后直接被西方集體遺忘?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臺兒莊戰役、遠征緬甸……為抗擊日本法西斯,中國軍民進行過怎樣的生死抗爭?
由牛津大學現代中國政治與歷史學教授拉納·米特撰寫的《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中文版日前在復旦舉行首發式。這是西方學者首次以自己的視角重寫八年中日戰爭。拉納·米特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人們對“二戰”中有貢獻的盟軍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偏差,中國的偉大貢獻,隨著親歷者的離世而被忽視和遺忘。
中國持久抗戰功不可沒
拉納·米特,西方新一代中國抗戰史研究權威,38歲即成為當時牛津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這位被稱為費正清、史景遷之后的西方“新生代中國通”日前來到復旦大學,為他的新作《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舉行中文首發式。拉納·米特介紹,這本書耗時十年,期間他輾轉多國查閱資料,解密最新檔案,補正鮮為人知的抗戰細節,最終完稿。
拉納·米特指出,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四年里,中國一直孤軍奮戰,獨自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抵抗住了日本80萬高度軍事化的精銳部隊。此后4年,盟軍在歐洲與亞洲兩個戰場同時作戰,均取得勝利,其中中國的持久抗戰功不可沒。
“如果沒有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中國早在1938年就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那將給日本控制整個亞洲大陸提供有利條件,加速日本對東南亞地區的擴展,沒有‘中國的困境’——這個由于中國拒絕停止反抗造成的困境,日本帝國主義的野心將更有可能實現。”拉納·米特指出。
此書得到多項權威推薦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著名民國及抗戰史專家石源華在新書首發會上指出,拉納·米特本書的主要貢獻,就在于提出了中國為二戰作出偉大貢獻,但被西方集體遺忘這個命題。
拉納·米特在書中寫道,中國是最早抗擊軸心國侵略的國家。抗日戰爭爆發于1937年,早于英、法兩國反法西斯戰爭兩年之久,比美國參戰早4年。在同盟國的整體部署中,中國的戰略位置也極其重要。但是,相比其他同盟國,中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力量薄弱,因而自主權很小。至今,外界西方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在“二戰”中所發揮的作用,“幾十年來,我們關于那場全球性戰爭的理解一直未能對中國的角色給出恰如其分的說法。即使在中國被考慮在內的時候,它也只是一個次要角色,一個在一場美國、蘇聯和英國扮演主角的大戲中跑龍套的小演員”。
該書也得到了西方多項權威推薦。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評價說,該書“揭開了行將被人遺忘的歷史記憶,為人類史料的豐富和完整性做出了重大貢獻”。《華爾街日報》 評論說,它深入研究了中國在“二戰”盟軍中所處的角色,展現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所付出的慘痛代價,以及戰爭創傷對中國戰后發展的影響。
在書中,拉納·米特嚴肅地指出,自“二戰”起,中國就已經是“負責任的大國”。他提醒人們:“如果我們想了解中國在當今世界的作用,最好應該提醒自己:中國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與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不僅僅是為了國家尊嚴和生存,還為了所有同盟國的勝利。正是在那場戰爭中,東西方一起抗擊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邪惡力量”。
?
相關鏈接
法總統主持儀式 紀念二戰盟軍普羅旺斯登陸70周年
靖國神社拒分祀甲級戰犯 定性二戰為“自存自衛”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稱不會在二戰紀念日“拜鬼”
中國二戰遇難者遺屬擬對日訴訟 索賠60億日元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