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居民家中問診。
海口網9月29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晶晶攝影報道)28日,家住瓊山區繡衣坊的莫月卿阿婆家來了3名“客人”———海口市忠介社區衛生服務站鄭敏醫生服務團隊。24日,患有心血管病的莫阿婆與服務站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希望醫生針對自己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給予照料,沒想到愿望這么快就實現了。目前,800多戶海口居民已在全市12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簽訂了家庭醫生,協議期內免費享受到更加優質貼心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獲得更多具有針對性的健康生活指導。
上門登記居民健康情況
“我就是血管硬化了,還有心臟早搏,經常覺得心慌。”面對醫生,莫阿婆說起自己的情況,她患上心血管病已12年,如今最常見癥狀就是頭暈。由于是慢性病,平時也就是吃藥控制,有時候發起病來,就去醫院打針,實在扛不住了還得住院。從今年初到現在,莫阿婆已經斷斷續續住了3次院。好在自己有醫保可報銷90%,但每次住院下來,自費部分也在2000元左右,對于自己這個工薪階層的6口之家來說,負擔實在不算小。阿婆希望社區能提供住院服務,或者醫生能給自己一些專門的照料,即使在家里也能得到在醫院一樣的醫療服務。
在莫阿婆家中,鄭敏和護士還見到了她85歲的弟媳張以蘭,經檢查發現,兩位老人身體指標整體來說還算正常,就是血壓浮動較明顯。她們把訪視的結果認真記錄在莫阿婆家的健康檔案里,以便回去錄入社區信息化平臺。鄭敏告訴兩位老人,平時要低鹽飲食,多吃各種水果,每天盡量適度散步,早晚可到服務站量血壓。
“如果覺得身體有什么不適,或者有什么不懂的保健問題,您隨時可以給我打電話。”臨走時,鄭敏把自己的服務聯系卡交給莫阿婆,她向阿婆承諾,一定會認真跟蹤阿婆和家人的健康記錄,在他們有就醫需求時第一時間給予建議。
建較穩定醫療服務關系
日前,海口1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試點單位,實施社區醫生簽約服務。轄區內常住居民可自由選擇社區醫生服務團隊簽約。簽約后,無論出現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或需要慢病照料,都可以在社區享受到便捷、滿意的家庭醫生式服務。
據了解,社區醫生簽約服務團隊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公共衛生等人員組成,簽約居民即使不出家門,也可以通過微信、QQ群、電子信箱等信息交流平臺,向社區醫生取得常見病、慢性病診治等健康問題的咨詢和指導;當病情需要轉到大醫院診治時,社區醫生還可以通過醫療機構雙向轉診平臺幫助居民轉診預約,免去患者就醫難的困擾。
值得一提的是,簽約醫生服務團隊對空巢老人和行動不便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門訪視、家庭病床等服務,以及幫助殘疾人制定康復計劃,指導和督促康復訓練。此外,在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費服務外,根據簽約居民的需求,家庭醫生可以提供個性化有償服務,費用按物價部門定價(或雙方協商)收取。
“簽約服務模式,是海口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舉措。”市衛生局副局長吳光吾認為,簽約服務能使社區醫生與居民建立起較穩定的醫療服務關系,形成以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以健康管理為主、醫防并重的社區醫療保健制度。
推動分級診療格局形成
近年來,海口在深入推進基層醫療機構改革的過程中,不斷以提升服務能力為手段,向公益性靠攏。政府部門逐年加大投入,強化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的硬件建設,先后在全市開展了規范化兒保門診、規范化接種門診等建設,統一安裝了聯網的衛生資訊終端,配置健康教育設施和血球儀、心電圖機等設備設施。今年,海口提出創建2-4家省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目標,以進一步帶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力建設。同時,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零差價向居民提供500多種基本藥品;全面開展12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建立規范的電子健康檔案,以便醫生能夠做到對轄區居民健康狀況全掌握,降低居民的就醫成本。此外,還通過技術指導,統一培訓等方式,提高社區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和服務水平。
目前,深入社區開展健康講座、免費咨詢、定期隨訪,已成為海口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醫療業務的主要模式和自覺自愿的行為,在一些規模、效益都比較好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下社區”已成為日常的醫療業務,而且其總業務量及效益與“下社區”的頻度和范圍成正比關系。市衛生局局長周文雄表示,簽約服務是居民在社區就醫的新型模式,是一種雙贏的選擇,社區醫生可提升服務內涵,居民可獲得優質服務。通過社區醫生簽約式服務,使居民不出家門,就有自己的社區醫生看護。“推進家庭醫生制服務,是為滿足居民最基本的醫療衛生需求,形成分級就診、有序就醫的醫療保健新格局。”周文雄說,社區醫生與居民簽約服務的開展,是海口深化基層醫療衛生綜合改革,不斷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提升社區衛生工作能力的重要一步。
?
相關鏈接:“家庭醫生”對癥下藥化解“看病難”
我市12家社區醫療機構試水“家庭醫生制”,實施簽約服務。筆者認為,“家庭醫生制”不僅是海口在惠民醫療道路上邁開的嶄新一步,更是對癥下藥化解當前百姓醫療壓力的處方。
首先,“家庭醫生制”是化解“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疑難雜癥的處方。“看病難、看病貴”仍是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我們的醫療體系因此而飽受詬病。特別是,醫患雙方的信息極其不對稱,在就醫問題上,患者大多處于“任人宰割”的境地。醫院在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觀念驅使下,小病當大病治、大病當重病醫,讓患者花冤枉錢的事情時有發生。如今,“家庭醫生制”實施,只有在社區服務站解決不了的病癥,才到大醫院去。這有助于推動海口形成分級診療格局,“讓小病上社區醫院”成為一種趨勢,從而緩解居民的醫療壓力。
其次,“家庭醫生制”對居民的疾病預防開了一劑良方。實行這一模式,主要目的是落實國家規定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這種免費的服務今后將成為社區醫療機構的“主業”。家庭醫生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對居民的健康長期負責。應該說,他們既是居民的健康顧問,又是居民的健康教育者,從飲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健康指導,讓居民少得病,尤其是少得大病,因此能替居民節省大量的醫療開支。
此外,“家庭醫生制”也是強化醫生責任心的一副好藥。對應的簽約服務關系形成后,醫護人員更專注于居民的健康服務,無形中強化了他們的責任感。溝通多了,關系融洽了,信任增強了,醫生對居民的健康心中也有數了,尤其是對一些慢性病患者的情況非常了解,簡單的“望聞問切”也許就能給出一些治療和飲食的建議。
當然, 推行“家庭醫生制”,需要更多的具體措施,需要更多的責任擔當,倘若只是單純簽個協議,最終難免淪為形式主義,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這一政策只有切實轉化為一副“責任處方”,才能更好地惠及社區居民,為他們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共衛生服務。(符青云)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