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財經股市>

    國企獲政府補貼占總額六成:中石油等拿了大頭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4-10-10 09:01

      上市公司獲補貼增速超盈利增速

      上半年央企國企獲補貼額占補貼總額六成,“暴利”行業及ST企業均獲補貼引質疑

      2014年上市公司中報披露已落下帷幕,統計顯示,上半年上市公司共獲得逾320億元的政府補貼,25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近九成獲得了“政府補貼”。

      實際上,上市公司所獲“政府補貼”總額的增速,已經超過了盈利增速。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2537家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為1.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3%,同期政府投入的補貼總額比上年同期增加82.5億元,同比增長13.63%。

      此外,逾320億元的補貼中,央企國企以及“凈利潤排名前十的公司”拿了“大頭”。

      連續增長的高額補貼引發的爭議在不斷增多、增大。一些人士對“暴利”壟斷行業和劣質上市公司連獲高額補貼提出質疑,“補貼了不該補貼的企業”。同時,一些學者也在質疑“補貼”本身的問題。

      博鰲論壇2014年年會上,經濟學家張維迎公開指出高額補貼政策的弊端,中國制定很多產業政策,給了很多補貼,使得很多企業學壞了,“不少企業就整天想辦法申請政府補貼,并不去真正創新。”

      央企國企獲補貼額占總額六成

      上半年,央企獲補貼金額占上市公司獲補貼總金額的31.43%,地方國有企業獲補貼金額占30.21%。

      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2244家上市公司獲得了金額不等的政府補貼,補貼金額總和達323.46億元。其中地方國有企業和中央國有企業共計854家,獲得政府補貼金額合計199.39億元,占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總額(323.46億元)的61.64%。其中,央企獲補貼金額占上市公司獲補貼總金額的31.43%,地方國有企業獲補貼金額占30.21%。

      而在同花順統計的數據中,共2316家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總金額為500.59億元。將政府補貼計入本期非經常性損益的上市公司統計數據顯示,金額合計為326.68億元。其中,央企以204.12億元的獲補貼金額排名第一,占政府補貼A、B股上市公司總金額500.59億元的40.78%;地方國企以總補貼金額133.05億元名列第二,占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總金額的26.58%;私營企業則以117.73億元名列第三,占政府補貼上市公司總金額的23.52%;集體、境外個人、外資及其他性質上市公司所獲金額總計為45.69億元,僅占總額的9.13%。

      金融業獲補貼金額名列第八

      同花順的數據顯示,金融業以9.94億元,在“行業統計”中名列第八名。

      從行業來看,制造業、采礦業等是獲得政府補貼的“大戶”,其中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

      此外,上半年賺得盆滿缽滿的金融業則位于行業獲補貼榜的第八位。

      同花順的數據顯示,金融業以9.94億元,在“政府補貼本期發生額行業統計”中名列第八名,排在制造業(261.66億元)、采礦業(69.98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5.25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31.57億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業(18.43億元)、建筑業(17.82億元)和房地產業(10.92億元)之后。


      “十大”獲補貼額占總額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排名前十的十家上市公司,所獲得的政府補貼總額,占所有上市公司所獲政府補貼總額的一成多。

      據同花順數據,此10家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均超過百億元,同期獲得政府補貼數額共計32.51億元,占所有上市公司獲得補貼總額的10.05%,超一成。

      其中,中石油獲得14.21億元補貼額,是所有上市公司中的“第一名”。此外,建行獲得了7.19億元的政府補貼,位于第三。

      最掙錢公司、ST公司均獲補貼

      除中石油、中石化、建設銀行等“最賺錢公司”每年獲得巨額政府補貼外,一些財務狀況堪憂的ST公司也獲得了政府補貼。

      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的披露,政府補貼的數據相繼引發熱議。

      除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巨頭以及建設銀行等金融“暴利”行業每年獲得巨額政府補貼外,一些財務狀況堪憂的ST公司也獲得政府補貼。巨額補貼壟斷行業,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用補貼掩蓋上市公司真實業績,挽救劣質資產的做法的合理性受到投資者質疑。

      同花順統計的2244家獲得政府補貼的A、B股上市公司中,金融企業100家,共獲得補貼25.08億元;能源企業54家,共獲得補貼22.29億元;醫療保健企業175家,共獲得補貼12.47億元;信息技術企業337家,共獲得補貼29.93億元;可選消費行業上市公司357家,共獲得補貼59.49億元;日常消費行業上市公司142家,共獲得補貼20.29億元;材料行業上市公司437家,獲補貼56.06億元;工業,565家,獲補貼82.93億元;電信服務行業上市公司5家,獲補貼1.26億元;公共事業公司72家,獲補貼13.65億元。

      其中獲得補貼最多的前50家上市公司,獲補貼總額達147.47億元,占所有上市公司獲補貼總額的45.6%。而這50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總額已高達3640億元。

      同時,獲得政府補貼的還有32家ST公司,上半年獲補貼共計2.11億元,而同期這些企業經營狀況堪憂,實現凈利潤總額為-53.95億元。


      國企占扭虧為盈上市公司近半數

      經濟學家林毅夫表示,如今“除了精工、國防等相關行業外,不應該再給國企補貼”。

      同花順2014年上半年“政府補貼大于凈利潤行業分布”統計表顯示,A、B股共有422家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金額大于同期凈利潤金額。其中制造業311家;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行業27家;農林牧漁業18家;采礦業12家;批發和零售業11家;房地產業11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9家;建筑業7家;電力、熱力、燃氣及水行業6家;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行業4家;住宿和餐飲業2家;其他綜合行業4家。

      而根據公司屬性,這些獲得補貼金額大于利潤的422家上市公司中,國有企業和央企合計224家(其中地方國企133家;央企91家),占總數的53%,數量過半。

      同花順統計的96家“依靠政府補助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中,制造業以73家的公司數量穩居第一;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行業以6家的數量位居第二;農、林、牧、漁業5家公司,位列第三;其余采礦業、交通運輸、批發零售、建筑業、房地產業等合計12家。

      按照“依靠政府補貼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96家公司性質分類,央企為17家,地方國企30家,私營企業46家,境外個人1家,其他2家。國有企業合計47家,占比近半。

      國企連續獲得高額補貼,引發諸多爭議。經濟學家林毅夫公開表示,中國經濟轉型剛開始時,國企遇到很多問題,也得到大量政府補貼。如今“除了精工、國防等相關行業外,不應該再給國企補貼”。不少企業家也呼喚一個更加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減少政府干預,保障更加自由的市場競爭。

      

    [來源:新京報] [作者:] [編輯:覃業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