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4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韋瑋 實習生 王秋芳)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工作事關群眾飲食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飲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各類商家也紛紛把目光瞄準農村這一巨大的消費群體和市場,這無疑給農村食品安全工作帶來無形的壓力,也給相關部門提出了新的監管課題。對此,政協委員顧建中認為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應向規范化和制度化邁進,實現全方位,無縫隙監管。
顧建中認為,現在農村存在的食品安全包括:衛生條件差,無經營資質,食品防護設施缺乏,食品進貨渠道不明晰,難以追溯等問題;“三無”產品和仿冒、假冒產品盛行,農村食品銷售場所存在銷售過期、無廠名、無地址、無生產日期的食品;種植和養殖過程中存在用藥不科學、不準確地現象,給作物、畜禽帶來藥物殘留隱患等。
他分析,造成上述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有六點,一是農民食品安全知識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差造成問題食品泛濫;二是缺乏科學使用農藥、獸藥的技術知識,農戶知道治病而防病意識薄弱,在作物、畜禽得病后憑傳統經驗或借助于書籍、報刊或經營戶給藥,造成用藥不科學、不準確;三是價格低利潤高驅使農村食品經營者傾心"三無"食品,出現了"假貨比真貨賣得快"的“劣幣驅良幣”的不正常現象;四是區域管理不到位,致使許多食品處于“免檢”狀態,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假冒偽劣食品的泛濫;五是存在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六是投訴索賠難度大,農民權益遭到侵害時難以討到公道等。
顧建中建議,應抓好宣傳,提高農民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及法律意識,針對農村消費者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無法辨別食品質量優劣與真假的問題,政府各職能部門應通過電視、廣播,宣傳牌、宣傳單、條幅等方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農村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同時,要加強種植養殖業監管,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切實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普及科學用藥科學常識。
顧建中還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加大對農村市場的監管力度,把監管執法重心向農村下移,建立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負責人和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加強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并舉,增設便民投訴點(站),鼓勵農民舉報制假售假行為,保證快捷處理農村消費投訴,并通過媒體及時曝光,讓制假售假行為在農村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