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這是莫言20歲之前惟一的一次照相,時間大約在1962年春天。照片上的莫言上穿棉襖,下穿單褲。
       
     您當前的位置 : 國內新聞>

    孔慶東曬莫言8歲舊照 暗示其幼時饑寒交迫為假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5-04-10 11:22

    原標題:孔慶東貼出莫言1962年舊照 暗示稱其虛構饑餓

      這是莫言20歲之前惟一的一次照相,時間大約在1962年春天。照片上的莫言上穿棉襖,下穿單褲。

      據他自己所說,棉襖上的扣子還缺了兩個; 胸前閃閃發光的,是積累了一冬天的鼻涕和污垢;褲腿一長一短,不是褲子的問題,是不能熟練地扎腰所致。

      在他旁邊一起合影的,是他的堂姐。

      北大教授、“大嘴”孔慶東又耐不住寂寞了,他這次吐槽的對象,是中國唯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家莫言。4月8日上午,孔慶東在微博上貼出一張黑白照片,并配文稱“文學虛構可以改變真實記憶,甚至作家也會迷失真我。”

      盡管孔慶東并未點名,但網友很快發現,照片上的小男孩是莫言。一時間,關于莫言的作品、人品,甚至那段歷史,都成為了網友口水戰的內容。

      孔慶東發聲:貼圖加轉發表達意圖

      莫言或許沒有想到,自己唯一一張兒時舊照,竟會被人翻出來說事兒。翻照片的人,還是“大嘴”孔慶東。

      照片上的莫言,盡管看起來只有七八歲,但臉型和現在基本一樣是方臉。引起爭議的,正是這張方臉,以及身上穿著的棉襖。

      孔慶東在微博中還說,“某作家常寫自己小時候饑寒交迫,這是他1962年春天的照片。”12分鐘之后,孔慶東又轉發了網友@秦師名粵的評論,借此將自己貼圖的意圖表達得更為清楚。

      @秦師名粵評論說:“莫言得諾獎后信口雌黃,說自己小時候窮得光著身子到處跑,像小狗一樣把任何能吃的東西塞進嘴里,十歲前不知道啥是照相。結果網友扒出其八歲和表姐的合影,白白胖胖衣服合體!”

      一位網友還在評論中問道:“為什么寧愿改變記憶也要虛構呢?”對此,孔慶東回答說,這不能怪作家,如果不造謠不污蔑,不但不能獲獎,連發表出版都困難。“你見過這三十年出版的贊美前三十年的小說嗎?”

      曾經盛贊:莫言是“最有良心作家”

      有意思的是,在用莫言的兒時舊照批評莫言“迷失真我”之前,孔慶東也曾盛贊過莫言是一位“最有良心的作家”。

      《現代語文》2006年第10期中旬刊,曾發表一篇訪談文章《中國誰更靠近諾貝爾文學獎?》。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采訪了包括孔慶東、莫言、葉兆言等在內的專家學者。

      在回答文章題目所提出的問題時,孔慶東說,“最有實力的我推崇這么幾位:余華、莫言、劉震云。他們的創作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和中國人當下的生存狀態結合得最緊密,當下中國人靈魂的狀態,他們把握得最準確,他們都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寫過來的。上世紀80年代好多作家寫著寫著就落伍了,而他們是一直隨著民族走過來的,始終關心著中國市場化過程中人們靈魂上的痛苦。我認為這是最有良心的作家了,最關心人民疾苦的,所以我比較看重他們。他們比高行健更有條件獲得諾貝爾獎,這幾個作家是真正的寫出人民痛苦的。”

      網友反駁:照片能看出人家餓不餓?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莫言在多個場合講述過自己兒時的艱辛,說自己小時間記憶最深的是孤獨和饑餓。莫言自己的文章里,也曾反復地提到“饑餓”這個詞。

      “那時候,我們這些五六歲的孩子,在春、夏、秋三個季節里,基本上都是赤身裸體的,只是到了嚴寒的冬季,才胡亂地穿上一件衣服。”

      “我們雖然沒有那么夸張,但是每天一睜眼睛想到的,就是怎么樣搞點吃的東西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用這張照片對比莫言的艱辛童年,令一部分習慣于“有圖為證”的憤怒網友開始懷疑莫言對童年經歷描述的真假。“是莫言自己的記憶出現了差錯,還是故意展現家丑以博取西方的眼球?”

      但同樣有不少理性的聲音存在,認為一張黑白照片并不能代表什么。有網友認為,一張黑白照片上的8歲孩子,怎么著也有嬰兒肥的樣子,吃糠和野菜糊糊,只要胃口好也能臉顯胖,只不過那是虛胖,水腫胖也行。“本人80后農村孩子,小時都有吃不飽的時候,何況我的父輩爺爺輩呢?”

      另一種觀點也頗有代表性,“孔慶東關于莫言照片的評論言過其實,一張照片根本不能說明那時莫言條件好,衣服好,莫言只是說那時候缺衣少穿和饑餓,況且他本人有關于照片的詳細記錄,我本人和莫言素不相識,也比他小很多(1969年),我讀書時也是每天都餓,但我人長得白白胖胖,你看照片能看出人家餓不餓?”

      被孔慶東貼出來說事兒的這張照片,并非莫言私藏。恰相反,莫言在其散文《從照相說起》中,詳細描述過這張照片的拍攝經過,照片也在散文集中公開出版過。

      照相的事,盡管過去了將近四十年,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那時我正讀小學二年級,課間休息時,就聽到有同學喊叫:照相的來了!大家就一窩蜂地竄出教室,看到教室的山墻上掛著一塊繪著風景的布,布前支起了一架照相機,機器上蒙著一塊紅表黑里的布。那個從縣里下來的照相師傅,穿著一身藍衣裳,下巴青白,眼睛烏黑,面孔嚴肅,抽著煙卷,站在機器旁,冷漠地等待著。

      先是那個教我們唱歌的年輕女老師手里攥著一卷白紙照了一張,然后是校長的老婆與校長的女兒合照了一張。照相時,師傅將腦袋鉆到布罩里,從里邊發出許多甕聲甕氣的神秘指令,然后他就高高地舉起一只手,手里攥著一個紅色的橡膠球兒,高呼一聲:往這里看,別眨眼,笑一笑!好!橡膠球兒咕唧一聲,照相完畢。真是神奇極了,真是好看極了!

      我們圍繞著照相師傅,都看迷了。在無人照相的空間,與我們同樣圍著看熱鬧的老師們,相互攛掇著,張老師讓李老師照,李老師讓王老師照,都想照,看樣子也是怕花錢。

      這時我堂姐走到照相師傅面前,從口袋里摸出三角錢,說:我要照相。圍觀的學生和老師都感到很驚訝。照相師傅問:“小同學,你家大人知道嗎?堂姐說:俺嬸嬸(她稱呼我的母親為“娘”,稱呼自己的母親卻叫“嬸嬸”)讓我來照的。馬上有人在旁邊說:她父親在供銷社工作,每月一次發工資呢!于是大家都長出了一口氣。

      那天我堂姐穿得很板整,讀者朋友可以從照片上看出來。別忘了那是1961年,絕大多數農村孩子都穿不上一件囫圇衣裳,能穿得像我堂姐那樣的很少。我堂姐是個非常干凈整潔的女孩,同樣的新衣裳,我穿上兩天就沒了模樣,但她穿一個月也不臟。

      我堂姐昂著神氣的小頭,端端正正地站在照相機前,等待著照相師傅發號施令。這時,好像是有人從后邊推了一把似的,我一個箭步竄到照相機前,與堂姐站在一起。照相師傅的頭從黑紅布里鉆出來,說:怎么了?怎么了?老師和同學們都呆呆地看著我,沒人說話。我驕傲地對照相師傅說:我們是一家的!照相師傅大概不相信這樣一個小怪物跟這樣一個小姑娘會是一家的,就轉回頭去看老師。我的班主任老師說:沒錯,他們是一家的。我堂姐也沒提出反對,這件事至今讓我感動。照相師傅的頭在黑紅布里說:往前看,笑一笑,好!他的手捏了一下橡膠球兒,說:好了!

      過了好久,我把照相的事忘得干干凈凈時,一個晚上,我們全家圍著一張桌子,稀溜稀溜地喝著菜湯,就聽到大門外邊有人在喊叫我的大號:管謨業!管謨業!家里人都看著我,他們聽到有人喊我的大號,肯定都覺得怪怪的。我扔下飯碗跑出去,一看,原來是我的班主任老師。她將一個白紙包遞給我,說:你們的照片出來了。我拿著照片跑回家,竟然忘了請老師到家里坐坐,也忘記了說聲謝謝。就在飯桌上把紙包剝開,顯出了三張照片和一張底版。照片在眾人的手里傳遞著。

      母親嘆息一聲,說:看你這副邋遢樣子,照的什么相?把你姐姐都帶賴丑了。 (作者:莫言)

      【延伸閱讀】莫言接受德媒專訪:我是作家不是演員

      參考消息網3月2日報道德媒稱,中國作家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成為一個爭議人物。在他的小說《蛙》的德文版出版前,莫言在北京接受了德國《明鏡》周刊的專訪。這是他獲獎后首次接受德國媒體采訪。

      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2月28日報道,小說《蛙》的內容反映了計劃生育政策在中國農村造成的悲劇,莫言在書中寫下了自己在家鄉高密的一些親身經歷。被問到他個人對這一政策的看法時,莫言說:“作為父親,我覺得每個人愿意生幾個孩子就生幾個,但作為軍官我必須遵守一胎原則。要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是很難的。”

      小說主人公——一位婦科醫生——的原型是莫言的一個姑媽,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莫言勸告自己姑媽不要讀這本書:“我對她說如果你看了,會生我的氣的。”

      莫言認為《蛙》是一部“自我批評”的作品。而超越個人悲劇的對歷史的反省意識是中國人所缺乏的:“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動蕩和巨變,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但很少有人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也曾作過惡、傷害過他人。文革時我加入了紅衛兵,參加過對自己老師的批斗。我嫉妒其他人的好成績,嫉妒他們的天賦和運氣。我還為了自己的前途讓妻子流產,我是有罪責的。”

      至于為什么一直躲避媒體,不愿面對記者,莫言說這是因為自己“不善于對政治發表觀點”。

      《明鏡》記者指出,莫言的作品中對政府官員有尖銳的批評,不乏打破禁忌之處,但在公開場合發言或接受采訪時的表述又往往很謹慎溫和。對此,莫言說:“我是作家,不是演員。我在寫某些內容的時候,從不去想這是不是打破禁忌。”

      【延伸閱讀】外媒評莫言:“中國卡夫卡”描繪神奇農村

      參考消息網10月13日報道多產且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作家莫言11日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外媒稱,莫言最近一次訪問西班牙時,他的標簽是中國的“新卡夫卡”。

      據西班牙《消息報》報道,擁有西班牙文版莫言作品全球發行權的西班牙凱拉斯出版社創始人安赫爾·費爾南德斯說:“莫言的文學作品令我們想起兩位熟悉的作家,我們仿佛是在同時閱讀卡夫卡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報道稱,這種說法不無道理。這位新任諾貝爾獎得主的許多小說都流露出東方化的魔幻現實主義味道。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莫言在長篇和短篇小說中描繪了中國紛亂而復雜的農村生活,常常采用豐富的想象——動物敘事者、地下世界、神話故事元素——讓人聯想起南美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

      西方評論家對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勞》大加贊賞。漢學家史景遷2008年在《紐約時報》上寫道,這部作品“幾乎涵蓋了這個國家的整個革命時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紀實小說。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文教授賀麥曉說,莫言屬于文化大革命后開始用新的眼光關注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社會的一代作家。賀麥曉表示,莫言的作品沒有描寫社會主義超級英雄,而是充滿了具有真正弱點的真實人物,與此同時他把中國農村描寫成一個“發生奇妙事情的神奇的地方”。

      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弗吉尼亞大學中國文學教授查爾斯·勞克林的話說,莫言的小說有一種粗鄙的、鄉村式的語言,與農村背景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但是他還采用了先鋒派的想象,使大部分小說有一種神話般荒誕的特質,反映出福克納和馬爾克斯對他的影響。

      此外,俄羅斯外國文學圖書館館長葉卡捷琳娜·格尼耶娃11日也表示:“諾貝爾獎評委會對莫言的評價相當客觀,將夢幻般的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與民間傳統相結合,這絕非易事。因此,我們祝福他,并希望俄羅斯讀者能盡快讀到他的作品……”

      中新網4月9日電美國《僑報》8日刊文指出,清明假期,游客挖莫言舊居墻皮實際上是某些人的迷信行為,不僅對莫言舊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也反映了中國一些人做事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大陸清明三天假期,莫言舊居接待的游客超過千人。游客中既有單純去參觀沾“文氣”的,也不乏“摳墻皮、挖磚塊”的。“這墻角的磚頭被人挖走了,墻皮被摳掉一塊,他們說是帶回去,把土撒到家里沾沾‘文氣’。”莫言二嫂葛金芳說。從去年的“拔蘿卜”到現在的“摳墻皮、挖磚塊”,持續的人流對莫言舊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損害。

      說起中國房子上值錢的物件,歷來不過秦磚、漢瓦。但今年,這一說法怕是要變了,因為又加了“莫言墻皮”!這“莫言墻皮”,顯然要比秦磚、漢瓦的文化氣質高些,除了有“文氣”,畢竟還沾了“洋錢氣”,堪稱被洋先賢諾貝爾老先生“開過光”。所以呢,這沾了“洋錢氣”的磚頭,在今天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難怪會有那么多人趁著莫言老家還未成為文物保護區,趕緊過來“揩點油”——錯了,應該是“揩點泥”。

      只是,這秦磚、漢瓦、“莫言墻皮”真的能成為千古美談嗎?依筆者看夠嗆,因為這“莫言墻皮”實在是太易碎了。泥墻也好,石墻也罷,易碎的原因并非因為墻皮的材質,而在于是否做事認真,虔誠且敬畏。

      表面上看,人們摳墻皮、挖磚頭是為了“沾文氣”。可如今“一般的文章養不活人”的道理誰都清楚,誰愿意沾“窮酸書生氣”?于是,摳墻皮本來的目的不言而喻,是想靠捷徑升官、發財——“莫言一個碼字的都可以得外國巨額獎金,那我們為何不可呢?”歸根到底,像以前的秀才一樣,借拜孔圣人之名求皇帝垂青開恩。“莫言墻皮”,就神化為各地都有的狀元橋之類的物件。說白了,就是戴著文化面具的封建迷信而已。

      不過,迷信也有說道。魯迅在《<如此廣州>讀后感》里提到“迷信”時說:“其實,中國人誰沒有迷信,只是那迷信迷得沒出息了,所以別人倒不注意。”這摳人家墻皮、挖人家墻磚的行徑和迷信,倒是真像那“迷信得沒出息”的。古時書生拜完孔夫子,還曉得回去繼續寒窗苦讀,沒見人家把孔夫子的家廟給拆了。所以,這“莫言墻皮”迷信也不見得多虔誠,虔誠的迷信多少還有些敬畏心。也難怪魯迅會說,“中國有許多事情都只剩下一個空名和假樣,就為了不認真的緣故。”

      不認真的迷信,能有什么結果?古人拜孔子、喝狀元紅、吃“過橋米線”,好歹每年還有中壯元的,也有不少獲得了殿試資格。所以,那種迷信許久不曾廢掉。而今天呢,摳塊“莫言墻皮”,無論如何也是中不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升官發財也是白日做夢、難上青天。時間久了,人們該埋怨這莫言了:“你家的‘莫言墻皮’也不靈驗啊!”慢慢的,口水一多,這原本神圣的“莫言墻皮”自然就會碎掉。(姜伯靜)

      【延伸閱讀】莫言談舊居成圣地:倒想被拆 當地政府要保留

      資料圖:莫言。冀浩凡 攝

      中新社廣州8月19日電 (程景偉)中國著名作家莫言19日在廣州南方國際文學周上作《喧囂與真實》演講,受到數千名觀眾熱捧,這位“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光環繞身的作家稱,因為本身個性問題,在內心深處,還是喜歡相對安寧的生活。

      雖然渴望過著寧靜的生活,但莫言也坦言,生活在喧囂里也是自愿的。他說,喜歡與讀者面對面交流,在說話講故事時也在反省自我;況且,作為社會生活中的個體,人應該學會習慣喧囂,從喧囂中尋找正能量,在喧囂中對邪惡保持頭腦清醒。

      “喧囂不可能永遠掩蓋真相、真實”。他認為,對于一個中國作家,面對當今既喧囂又真實、萬象風云的社會,應該冷靜的觀察,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然后運用邏輯思維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展開描寫,給讀者呈現一個豐富的文學世界。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不久,其山東高密老家變得格外熱鬧,他的舊居更一度成為各地文學愛好者和游客競相探訪的“文化圣地”。莫言當天對此回應稱,當時傳說有人把他老家房子的磚都挖了回去,這完全是夸張的說法,實際沒人那么做,“我自己倒希望他們把房子拆了,但當地政府希望能夠保留。”

      莫言還透露了其當時在領諾獎演講中深情回憶母親背后的真實想法。他說,對一個人來講,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對一個作家來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童年記憶,基于這兩個原因,他就講了跟母親有關的故事。

      莫言當天屢屢與觀眾對話互動,其幽默的語言表達常引來熱烈掌聲。他詼諧地說,最近十幾年來,他一直為頭發疏松煩惱,這次來廣州卻發現,好多男人剃了光頭依然很美,回去后他也要考慮剃個光頭。(完)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 [編輯:覃業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