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央行近日進行定向正回購的傳言令債市掀起波瀾。周四早間,中國銀行間債市現券收益率一度沖高,隨后漲幅收窄。
據外媒援引消息人士稱,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期限包括七天、14天和28天;價格方面,則以市場利率定價。
但是定向正回購的具體規模并未可知,報道僅提到,部分大行因資金過多,而又無法提前歸還中期借貸便利(MLF),所以轉而向央行申請進行正回購,以釋放過多資金。按此估算,總的操作量應該逾千億元人民幣。
對此,民生證券分析師李奇霖點評稱,定向正回購是資金面寬松的結果,而非央行主動緊縮。申請定向正回購是因為部分機構超儲太高,在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背景下,資金無處可去,主動向央行申請正回購。
他還提到,如果資金利率的寬松反映的如果是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疊加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正回購開啟反而有可能是貨幣寬松開始的起點.
比如,2014年春節后與當前有相似的宏觀經濟背景,也出現了市場資金面極度寬松銀行主動上報正回購需求,央行開啟正回購的狀況,但這恰恰是貨幣寬松的起點,二季度央行持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PSL助力經濟穩增長。
李奇霖認為,正回購開啟反映機構買“短”避“長”的心態。機構將多余資金配置選擇短期限正回購,也不愿意配置長端,主因是長端受制于持續的地方置換債供給壓力:一是招標利率太低擠出機構配置利率/金融債配置需求,資產端收益率吃虧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動力;二是地方置換債招標結果良好,最后置換規模可能還不止于這1萬億。但隨著期限利差走擴,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動力維系短端穩定,配置長端安全邊際逐漸顯現。(東方財富網)
5月28日消息,海通證券稱定向正回購不意味央行貨幣政策態度轉變。
①媒體報道央行近期對部分機構進行了正回購操作,規模超千億,為今年以來首次,引發對央行貨幣政策態度轉變擔心。
②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價格隨市場利率,價格方面并無緊縮信號。
③傳聞正回購并非央行主動行為,而是部分機構資金充裕,轉而向央行主動申請,因為當前超儲率位于4%左右歷史高點,而超儲資金僅享受0.72%超額準備金利率。
④當前經濟通脹依然低迷,流動性充裕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必要條件,從歷史經驗看正回購的重啟并非必然引起利率上行,14年正回購的重啟亦伴隨回購利率下調,因而稱央行寬松態度轉變應為時過早。(東方財富網)
央行昨日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年報2014》稱,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隨著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快創新驅動,持續釋放的發展潛能將支撐中國經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央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央行分析認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增長仍面臨一定困難。從國際看,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走勢和貨幣政策出現分化,資本流動的不確定性增大,新興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需回升可能相對有限。從國內看,投資增長乏力,新的消費熱點不多,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下降,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一些領域仍存在風險隱患。
預計今年價格水平有望相對穩定,總需求擴張有所放緩,工業品總體供過于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保持低位震蕩,都將對價格上行形成制約。盡管經過前期較快上漲,目前居民對物價的感受依然較強,價格預期還不很穩定,價格水平有望維持低位波動。就業保持大體穩定,居民收入繼續增加。
就今年的貨幣政策而言,央行表示,將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并更加注重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調控模式,疏通傳導機制。具體來說,一是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強和改善宏觀審慎管理,優化政策組合,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2015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12%左右(同比基本持平)。二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三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調控機制。四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切實發揮好金融市場在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深化改革開放和防范金融風險方面的作用。五是深化金融機構改革,通過增加供給和競爭改善金融服務。六是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盡管央行一再強調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但市場普遍認為,自去年11月開啟降息降準周期后,央行目前貨幣政策調控思路已逐漸由“穩健”轉為“寬松”,今年后續的降息降準仍然可期。海通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姜超就認為,4月M2增速降至10.1%歷史低點,5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仍在低位徘徊,5月物價指數或再度回落,社會融資不暢導致經濟通脹持續收縮,高利率仍是主要風險,預計央行最早可能會在6月再度降息降準。(來源:證券時報)
5月28日消息,市場傳央行近期向部分機構進行了定向正回購操作,期限七天、14天和28天,定向正回購利率為市場利率,規模逾千億元人民幣。對此,民生證券李奇霖表示,定向正回購是資金面寬松的結果,而非央行主動緊縮,這不是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
具體如下:
①定向正回購是資金面寬松的結果,而非央行主動緊縮。申請定向正回購是因為部分機構超儲太高,在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背景下,資金無處可去,主動向央行申請正回購。
②相反,如果資金利率的寬松反映的如果是實體經濟有效需求不足疊加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回落,正回購開啟反而有可能是貨幣寬松開始的起點。比如,2014年春節后與當前有相似的宏觀經濟背景,也出現了市場資金面極度寬松銀行主動上報正回購需求,央行開啟正回購的狀況,但這恰恰是貨幣寬松的起點,二季度央行持續定向降準、再貸款和PSL助力經濟穩增長。
③正回購開啟反映機構買“短”避“長”的心態。機構將多余資金配置選擇短期限正回購,也不愿意配置長端,主因是長端受制于持續的地方置換債供給壓力:一是招標利率太低擠出機構配置利率/金融債配置需求,資產端收益率吃虧有做窄信用利差的動力;二是地方置換債招標結果良好,最后置換規模可能還不止于這1萬億。但隨著期限利差走擴,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央行也有充足動力維系短端穩定,配置長端安全邊際逐漸顯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