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43歲急診科醫生猝死 過度疲勞致心臟破裂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5-07-02 15:32

      6月29日傍晚6時30分,年僅43歲的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主任李晶因心臟破裂猝死。離世前一天,他曾頭昏乏力、四肢酸軟,以為只是疲勞過度。誰也不曾想過,這“疲勞過度”最后導致了這樣的悲劇。

      事實上,李晶是廣州今年第二例在工作崗位上猝死的年輕醫生了。1月11日,南方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魯凱伍突發腦出血,搶救無效離世,年僅47歲。

      新快報記者昨日走訪醫院發現,李晶醫生的同事們對他的突然離世感到十分悲痛,同時,也對自己的工作狀態和健康表示堪憂。

      有調查數據顯示,廣東五成醫師均表示下班被拖延,近四成醫師表示總感到疲勞。

      他在急救崗位上工作了21年

      廣州市紅十字會9號樓二樓,急診科盡頭的一間房,是該院6月29日剛離世的急診科主任李晶的辦公室。他值班留守時的拖鞋、水桶、市民卡,還有醫治痛風、頭痛、鼻塞、四肢酸軟的五六種藥還散落在辦公桌上。

      4天前的6月28日,完成值班24小時工作的李晶趴在辦公桌上休息,他頭暈、乏力、四肢酸軟,但還以為只是疲勞過度。隔了一天,他經多名醫護人員搶救2小時無效,在6月29日傍晚6時30分死于心臟破裂。

      李晶躺在自己奮斗過21年的急救病床上,四周圍滿同樣是醫護人員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和單位領導。沒有人知道一個急診科主任的離世會如此突然。

      死前一周連續上班48小時

      根據市紅十字會急診科醫生的班表,端午節3天假期中的21、22日,李晶連續上班兩天,48小時。

      “他想我是女醫生,怕我辛苦,就安排自己上兩天,我。”與李晶共事15年的廣州市紅會醫院副主任醫師韋廣瑩說。

      在同事眼里,這位1994年從廣州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后,就進入廣州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并一直做到主任的李晶,勤奮、鉆研、低調、隨和。他曾和同事聯手抗擊過非典、登革熱、禽流感等大型疾病暴發,總是沖在前面。

      據了解,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的急救出車總是全市排名的前兩名。6月份病人暴增,但醫院沒有調配到足夠人手應付,急診科工作量大增。

      時間回到李晶死前的48小時。6月27日,班表顯示,李晶需要從早上8點上班,到第二天8點。沒有人能準確回憶當天的情況,但急診室醫生普遍的工作狀態就是查房、寫醫囑、想治療方案,如果急診室有需要,他們要幫忙搶救。

      6月28日早上8點下班,按常理李晶需要查房、寫醫囑,才能離開。“但他很累,讓我幫忙查房,我說好。”韋廣瑩說。

      上午10時30分,韋廣瑩查完房,到李晶的辦公室探望李晶。“他坐在辦公椅上,頭趴在桌上,全身冒冷汗。他說,我老婆會來接我。”那是韋廣瑩見他醒著的最后一面。

      沒人留意到的死亡征兆

      “沒人想到,他會走得這么突然。他身體很好,又愛運動,特別喜歡踢足球。”韋廣瑩回憶道。

      令人唏噓的是,他是一個有21年從業經驗的急診科醫生,身邊也是經驗老到的醫護人員,但他的身體不適癥狀,卻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感冒、發燒、疲勞對急診科醫生來說是平常事,他們吃一顆退燒藥,就會照常上班。韋廣瑩也有哮喘和心律不齊的癥狀。她神經緊張,習慣下班時吃一顆安眠藥幫助深度睡眠。

      李晶的太太曾是市紅十字會急診科的護士。6月28日,她接丈夫回家時,他乏力、頭暈、嘔吐,但大家都以為只是肚子餓和疲勞過度。直到第二天李晶暈倒在廁所,她才意識到事態嚴重。

      高壓高強的工作節奏讓醫生們“能醫不自醫”。李晶的一位同事說,其實醫院并不會強迫醫生超時工作,但醫者父母心,醫生們總想鉆研醫術,多救幾個病人,自己停不下來。

      “歸根到底是人手缺乏,我真希望多些人來接班,多些人考醫科,做醫生。我也希望自己的付出有人尊重和理解。”韋廣瑩說。

      李晶醫生離世前的48小時

      端午小長假的6月21、22日連續上班48小時

      6月27日早上8時到28日早上8時,連上24小時

      6月28日早上8時,與韋廣瑩交班,身體不適,托同事幫忙查房。

      6月29日上午11時,身體不適,頭暈嘔吐。打電話回醫院說不能回來。

      6月29日傍晚6時30分,搶救無效離世,享年43歲

      過半醫師幾乎天天加班近四成醫師常身體不適

      李晶醫師的去世,使醫生高強度的工作話題再引關注。6月26日,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公布《廣東省執業醫師隊伍現狀研究報告》(下稱《報告》),數據顯示,醫師最近10年最不滿意的方面集中在收入低、工作壓力大、職業中缺乏安全感等方面。

      職稱越高,節假日加班越多

      記者了解到,醫生除了需要不斷學習,翻新知識外,手術、門診、病房,工作日程排得密密麻麻,責任感也讓醫生們精神緊繃,加上時不時發生的醫患糾紛,更讓不少醫生覺得心力交瘁。

      《報告》數據顯示,醫師最近10年最不滿意的方面集中在收入低、工作壓力大、職業中缺乏安全感等方面。調查顯示,過半醫生坦言“如果能再選,不再做醫生”,七成受訪醫師拒絕子女再從醫。

      《報告》中可以看出,廣東醫師的工作強度非常大。51.19%的被調查醫師幾乎每天下班都會被拖延,越是級別高的醫院、越是臨床一線醫師就越難按時下班。43.51%的醫師在節假日要加班,14.08%的醫師節假日要參加各種學術活動;職稱越高,節假日加班越多,級別越高的醫院,醫師節假日加班情況越來越嚴重。

      86.2%的醫師將工作壓力主要來源歸結于:工作量大、醫療糾紛、患者的期望值太高。從職稱來看,初、中級職稱承受的“工作量”壓力最大;副高、正高級職稱人員承受的“患者的期望值”壓力最大。從醫院級別來看,級別越高,醫師承受“工作量”的壓力也越大。

      半數醫生曾連續工作超36小時

      調查中,34.55%的醫師經常或總是對當前工作感到疲勞或身體不適,47.94%的醫師因為沒有時間照顧家人而感到自責,28.09%的醫師對個人發展前景感到迷茫,中級以下職稱的醫師中,對前景感到迷茫的達到30%。

      另外,中國醫師協會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八成醫生中午休息不超過半小時,甚至不少人午飯及午休時間只有10分鐘。近八成醫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時,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小時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約兩成醫生甚至曾連續工作48小時以上。

    ?

    ?

    相關鏈接:

    海口6歲男孩小區內被毒蛇咬傷 醫生提醒茂密草叢慎涉足
    中國留學生在韓墮胎后陷腦死亡 涉事醫生被拘
    韓雪不滿眼科醫生不負責 激動爆粗后致歉

    ?

    相關鏈接:
    韓雪不滿眼科醫生不負責 激動爆粗后致歉
    中國留學生在韓墮胎后陷腦死亡 涉事醫生被拘
    海口6歲男孩小區內被毒蛇咬傷 醫生提醒茂密草叢慎涉足
    [來源:新快報] [作者:梁肇思 黎秋玲] [編輯:林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