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您當前的位置 : 社會新聞>

    女子撿廢品16年賣4.5萬全捐出:我只是出點力氣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5-07-08 08:35

      張廣娟在東安屯舊貨市場賣撿來的舊物

      張廣娟給80多歲的“雙烈”遺孤“黃媽媽”洗腳

      每周日,只要不下雨,東安屯舊貨市場就成了一條熱鬧的“地攤街”,在這眾多的舊貨商家中,有一個普通的老大娘,她賣的舊物,有衣服、收音機和各種小物件。而每賣出一件,她就會記到賬本上,她就是“南關好人”張廣娟老人。

      之所以說她是“好人”,就必須說兩件事兒,一件是她賣的舊物,這些舊物都是她每天凌晨3點出去撿來的,而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了16年;另一件就是她賣舊物的錢,16年來她撿廢品共賣了4.5萬元,可她從未花過其中的一分錢,而是全部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19歲就已入黨 唐山地震捐款2000元

      張廣娟老人的手布滿皺紋,面容也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但一雙眼睛卻清澈見底,笑起來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和溫暖。

      “當時家里條件不是很好,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還要養活我們四個兄妹。為了能給家里減輕些負擔,我十多歲就參加了工作。”張廣娟回憶說,“上班后父親就跟我說,既然到了工作崗位,就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比別人差。我是家里第一個工作的孩子,為了不讓家里擔心,我就拼命地練,拼命地加班。當時每天的任務是包水果糖110斤,我能包208斤;包方糖的任務是900盒,我能包1900盒。”沒用多久時間,張廣娟就成為了廠內公認的“包糖能手”。

      張廣娟這種拼勁兒,如今仍能在她的身體上表現出來,由于長期大負荷使用手指,她的手指關節比正常人粗大很多。成為“包糖能手”后,張廣娟還未滿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她當時最大的夢想。“當時食品廠生產任務很重,為了保證完成任務,就吃住在廠,有活就干。”張廣娟說。在連續數年保持高產的情況下,19歲那年,張廣娟終于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發生了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Ⅺ度。因為發生在凌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張廣娟知道后,第一時間跑去獻了血,還拿出自己積攢了十年的2000元“私房錢”全部捐獻了出來。

      2000元,在當時,絕對不是個“小數”———相當于張廣娟6年的固定工資,更具體地說就是相當于捐了一臺當時最搶手的進口彩電。回憶當年的舉動,張廣娟說:“看到唐山地區的人們遭受那么大的災難和痛苦,心里真是十分難受,都想立刻跑到唐山去幫助他們。去是沒法去,于是就想有多少捐多少,覺著捐的越多,就能幫助越多的人,于是就把自己加班攢的錢都捐了。”

      廢品錢是別人的 我只是出了點力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引起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價值體系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原本興旺的食品廠變得越來越蕭條。到了1995年,張廣娟更是接連遭受了兩次打擊:先是丈夫因病突然離世,接著就是她下了崗。

      為了家庭和兩個女兒,張廣娟四處找工作,最后當上了一名環衛工,雖然工資不多,但干得也很努力。不過在遇到一位殘疾人后,她卻毅然辭掉了這份工作。“當時我負責清掃的區域在人民廣場附近。有一天遇到一個殘疾人,我本來想給他買點東西,但工作時間不能脫崗,于是在工友那里借了20元,偷摸地給了他。”張廣娟回憶說,“當天回家,就覺著整天見到那么多需要幫助的人,做環衛工作時間限制太多,沒法去幫助更多的人,于是就不干了。”

      從1999年開始,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和供兩個女兒上學,張廣娟擺過地攤、打零工、做過保姆;同時張廣娟把當環衛工時養成撿廢品的習慣,堅持了下來,并用賣廢品的錢幫助了很多人,開始身邊的人,包括家人都不同意她這樣做。

      “一次放學跟同學一起回家,看到我媽在揀廢品,當時感覺特沒面子,然后回家就跟她吵了架,為此半個多月沒跟母親說過話。”已經上大學的張廣娟小女兒對記者說,“后來,知道母親用撿廢品的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理解了。因為我們家之前經歷過一段很困難的時期,當時有好心人幫助了我們。現在和以前相比,我們家過得很好了,我媽就是想把能省下來的錢都捐給別人。如今周日沒事兒的話,我也會幫母親到舊貨市場賣東西。”

      每次賣廢品后,張廣娟都會在小本上記錄下來,這樣的小本已經有十多個了,而每個小本上面,都寫著同樣一句話———這些錢留著,去幫助別人。對此,張廣娟的回答質樸而簡單,卻令人動容:“東西是別人不要的,我只是付出些體力,幫他們賣了。所以,這些錢本來就不是我的,就應該拿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6年來,每天天剛蒙蒙亮,張廣娟就會起床,步行撿廢品。而為了讓這些東西能賣個好價錢,她還會將它們分類,一部分送到廢品收購部,一部分整理好拿到舊貨市場賣。對需要幫助的人很是慷慨的張廣娟,對自己卻有些“吝嗇”,四十多年來從未給自己買過新衣服。張廣娟指著身上穿的衣服說:“這就是我撿來的,洗完了跟新的一樣,根本沒必要去買呀。”

      加入志愿者成核心 一人撿變成部門收

      張廣娟不但給需要幫助的人捐款,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同樣會熱情地伸出援手。

      在張廣娟老人家里,記者看到一封感謝信,信中記錄了張廣娟救一位龐大爺回家的過程:2012年8月29日上午,護工員祝曼春給龐大爺熬藥時,龐大爺自己一個人出了家門,等祝曼春發現時,已經找不到龐大爺了。直到下午2點多,一位身穿藍色衣服的大姐,背著龐大爺回來了。“當時,我是在武威路的金橋小區的胡同里發現那個老人的,當時老人已經摔倒,不省人事,而且還口吐白沫,手腳抽搐,根本不認識人。”張廣娟回憶說,“于是我就到處打聽過路人和周邊居民,知道老人家的地址后,就趕緊背著他回家了。”

      如今,張廣娟加入了長春市柏合助老志愿者協會,并成為了協會的核心人物。協會會長李桂梅向記者介紹說:“張大姐家庭并不富裕,但還是堅持幫助別人,特別讓人敬佩。自從2012年加入‘柏合新家’,張大姐就特別積極,有時間就來。為了參與每周末給老人洗腳的活動,張大姐認真學習穴位知識和按摩手法,如今她已經是這項服務的負責人了。”

      今年,協會準備給社區孤寡老人每周送一頓餃子,為了讓更多的老人吃上一頓餃子,協會成立了廢品回收部,張廣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領頭人。協會會長李桂梅對記者說:“我們做的是草根慈善,因此就想到了這個辦法。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但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帶動一批人,參與到孝親敬老的事業中來。”

      作為“南關好人”的張廣娟心里堅信:每多彎一次腰,就能多給需要幫助的人一份希望。16年的早出晚歸,16年的平凡堅守,張廣娟把自己的物質生活壓到最低,卻把幫助別人的能量釋放到最大。

    ?

    ?

    相關鏈接:

    海南堅強“小當家”撿廢品養家 事實孤兒何以為家
    海口七旬阿婆撿廢品為生 稱人老了不動身體更糟

    ?

    相關鏈接:
    海口七旬阿婆撿廢品為生 稱人老了不動身體更糟
    海南堅強“小當家”撿廢品養家 事實孤兒何以為家
    [來源:新文化報] [作者:王星植] [編輯:林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