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6根鋼索拖動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饋源艙進行功能性測試。
據報道正在貴州黔南州建設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核心部件“饋源艙”21日進行首次升艙試驗,6根鋼索拖動饋源艙提升108米,并進行相應的功能性測試。這標志著整個工程即將進入尾聲。
記者在位于黔南州平塘縣“大窩凼”洼地的FAST工程現場看到,周長約1.6公里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高低不等的鋼柱支在半空,由4400塊邊長約11米的三角形反射面組成的巨大球面已安裝完成近三成。球面周圍有6座最高達168米的支撐塔,通過6條鋼索將30噸重的饋源艙緩緩拉升,懸吊在巨大球面的中心。
工程人員介紹,FAST每塊反射面的背后都有鋼索牽拉,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來調整瞬時拋物面的方向,饋源艙也要隨之一同運動,采集反饋信息。而如何用鋼索驅動實現饋源艙的大范圍、高精度空間定位,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無先例可循。
“我們采用了光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新性地提出了輕型索支撐饋源平臺,并使用并聯機器人進行二次精調,實現高精度指向跟蹤,這也是FAST的三大自主創新之一。”FAST饋源支撐系統總工程師朱文白說,“我們通過卷揚機收放鋼索,可以驅動饋源艙在一個距離地面高140米至180米、直徑為207米的球冠面上運動,最大定位精度將小于10毫米。”
據介紹,FAST工程的預研歷時13年,2007年7月FAST項目正式立項。2011年3月25日,F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預計于2016年9月全部竣工。
>>解讀
“饋源艙”是什么?
饋源是指望遠鏡用來接受宇宙信號的裝置系統,饋源艙用于安放這個系統。“如果把FAST比作一只眼睛,那么饋源就相當于它的視網膜,所有收集到的宇宙信號都要匯集到這里。”FAST饋源支撐系統總指揮孫才紅說。
FAST有什么特別?
FAST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它的口徑有500米,有近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主反射面的面積達25萬平方米,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表示,全新的設計思路加之得天獨厚的臺址優勢,使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開創了建造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新模式。作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望遠鏡,FAST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巨眼”能看到什么?
在科學家們眼中,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投入使用后,可觀測的天體數目將大幅度增加;它將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其中蘊涵著大量新發現的機會;它的研究涵蓋廣泛的天文學內容,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為什么選址黔南?
FAST把“家”安在了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的“大窩凼”。這里是一個圓形的天然喀斯特洼地,正適合建造形如大鍋的FAST。
據介紹,早在1994年,FAST選址工作就開始了。科學家們根據衛星遙感影像,從400多個備選洼地中選出30多個進行實地考察,最終選定了“大窩凼”。
用專家的話說,這個坑全世界獨一無二,“大窩凼”的球形洼地與FAST的球面設計十分貼合,這使得工程的土石方開挖量從平地狀態的3000萬方銳減到只有54萬方;另一個考慮是優良的排水性,“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質條件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泄流,不在表面淤積而損壞望遠鏡。此外,“大窩凼”周圍矗立著5座山峰,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25千米半徑之內只有一個縣城,屏蔽外界電波干擾的環境理想,且無重大自然災害記錄。
?
?
?
相關鏈接:
貴州一公安局支隊原隊長非法釋放在押人員被雙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