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知名經濟學家賴德勝今日表示,使創新成為新常態,關鍵在教育與市場。
北京師范大學今日舉行主題為“中國夢——創新型國家與創新人才”的學術前沿論壇。賴德勝說,在人口紅利持續減少的情況下,要維系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只能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而創新取決于很多條件,比如基礎設施、政治環境、商業環境、人力資本和研發、市場成熟度等,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勞動力市場的導向作用。
賴德勝表示,中國2012年開始專利數量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專利國,但創新能力和水平還有待提高,要提高創新能力,首先是提高教育水平,此外還要形成正確的勞動力市場導向。
賴德勝說,如果把中國市場分成三個部門公共部門、壟斷部門和競爭部門的話,研究中國統計年鑒里20個行業發現,大專及以上學歷在從公共部門到壟斷部門再到競爭部門的占比是一個不斷下降的過程。從經濟學角度講,公共部門更多的是收入再分配,只有生產性部門才能產生創新。
如何使創新成為常態?賴德勝表示,一要繼續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生產,目前中國勞動者里受過大學學歷教育的還不到15%,還是偏低。二要改進人力資本的配置,特別是要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鼓勵人才多去競爭性行業和部門。
在同日舉行的第二屆新京師MBA青年領袖論壇上,賴德勝再次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他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創業浪潮,這次是第四次浪潮,跟以往相比,這次創業浪潮的特點就是創新。互聯網對本次創新和創業浪潮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要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加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實現工具的新業態。
?
?
相關鏈接:
經濟學家迪頓獲得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