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鷗去哪兒”科學探秘活動成果發布暨紀錄片首映式在云南昆明舉行。“海鷗去哪兒”由昆明廣播電視臺、昆明市林業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策劃,去年12月2日正式啟動,至今年3月6日,先后放飛34只攜帶衛星定位裝置的紅嘴鷗,目前已接收數據3.2萬多條,展示了紅嘴鷗來自何方、棲息何處以及如何遷徙等信息。
10月5日,150多只紅嘴鷗出現在昆明海埂公園附近的滇池水域,為30年來最早的一次。
數據顯示,至少有三條遷徙路線
數據表明,紅嘴鷗冬季在昆明的活動大致分為越冬早期(11月—12月)、越冬中期(1月—2月)和越冬末期(3月—4月)。不同時期,紅嘴鷗會選擇不同地點作為夜棲地,但基本穩定在滇池周邊的滇池西岸、西華濕地、白魚口濕地沿線以及滇池東岸的福保濕地、海東濕地等附近水域。而在白天,紅嘴鷗總是成群進入城區,在環西橋、翠湖公園等地集中活動,這些地方也是市民集中喂食的區域。
根據追蹤數據,部分紅嘴鷗有著驚人的活動能力,在陽宗海、星云湖等滇中高原湖泊留下了足跡,一天的活動范圍甚至超過了150公里。
今年3月以后,紅嘴鷗便陸續踏上了“返鄉”遷徙路,根據追蹤數據,來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分別來自蒙古共和國烏布蘇湖、吉爾吉斯湖流域、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南部地區和我國新疆的博斯騰湖流域。
數據顯示,海鷗飛離昆明后,至少有三條遷徙路線:一路經過四川、陜西、寧夏、內蒙古,穿過蒙古國最終到達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的貝加爾湖;一路從昆明出發,經過四川、陜西、甘肅、寧夏、內蒙古,在內蒙古西北穿越沙漠,最終到達烏布蘇湖區域停留;還有一路經四川、青海、甘肅,沿河西走廊進入新疆,沿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抵達博斯騰湖。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伍和啟博士介紹,紅嘴鷗分布廣泛,包括除極北地區外的整個歐亞大陸。在我國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甚至天津等地都有其繁殖記錄;秋季南遷時幾乎穿越中國全境,向南到達印度及菲律賓群島等地。
數量穩定增長,今年提前10天到達昆明
“今年提前了10天左右。”昆明鳥類協會副秘書長楊明介紹,“部分海鷗腳上戴著腳環,捕捉后發現是前幾年我們戴的,說明它們已多次往返昆明。”楊明分析,紅嘴鷗今年之所以提前到達,與多年遷徙后紅嘴鷗“輕車熟路”有關系,“昆明氣候好,市民不傷鷗,政府每年撥款補助鷗糧等,都對紅嘴鷗有很強的吸引力。此外,也不排除跟繁殖地氣溫變化有一定關系。”
按照以往規律,紅嘴鷗一般是先到滇池外海,再到草海和海埂大壩,等數量達到萬只以上后,就會飛到翠湖,然后飛到大觀樓、篆塘公園等地。楊明說,“去年有39500多只,今年有望突破40000只。”
記錄顯示,紅嘴鷗在昆明時間正逐漸延長。1985年,紅嘴鷗在11月進入昆明市區,而如今,紅嘴鷗到昆明時間已提前至10月;通常紅嘴鷗會在次年3月中上旬離開,但近年卻有少量體質較差的紅嘴鷗留在昆明不再遷徙。
接待紅嘴鷗,昆明準備好了
據昆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楊國榮介紹,為確保紅嘴鷗在昆期間有充足的食物,昆明市林業局將根據2014年紅嘴鷗同步統計數據組織好鷗糧的投喂,從10月底至明年4月初,每天兩次對紅嘴鷗62個覓食點組織投喂。
此外,目前昆明全市共有濕地6.05萬公頃,其中自然濕地4.62萬公頃,為紅嘴鷗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棲息地,提供了不少食物。昆明市副市長阮鳳斌表示,昆明市將劃定生態紅線,繼續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建立完善的保護檔案等,為紅嘴鷗等野生動物創造更加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
根據工作計劃,昆明市林業局將組織紅嘴鷗環志、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和同步統計。伍和啟說,“紅嘴鷗越冬期間種群密度大、密集程度高,常與市民保持近距離接觸,傳播動物疫源疫病風險較高。因此,有必要加強研究,為今后形成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如禽流感)預案提供科研支撐。”
?
?
?
相關鏈接:
中國衛星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