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主席Arturo Baroncelli在北京舉行的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稱,“機器人正在征服世界。”Arturo Baroncelli稱,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增長15%,而全球正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已超過150萬臺。到2018年,這一數字將突破230萬臺,其中140萬臺在亞洲,占比超過一半。機器人消費增長主要得益于汽車、電子行業,以及金屬、橡膠化工、化妝品等行業的巨大需求。
在中國,機器人制造正得到政府越來越大的支持。在此次機器人大會開幕式上,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宣讀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大會的賀信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批示。
習近平表示,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已正式將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納入國家科技創新的優先重點領域。在去年6月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將機器人稱作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各地政府也開始更加積極地推進機器人產業項目。
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去年消費5.6萬臺機器人,占全球總消費量的1/4,相較于2000年的380臺,猛增近150倍。
亞洲制造業協會、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首席執行官羅軍預測,今年中國機器人市場有望突破10萬臺。
Arturo Baroncelli表示,中國機器人市場還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的機器人使用密度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每一萬名工人僅對應約30臺機器人,而韓國、日本、德國和美國在這一領域的數字分別為478臺、323臺、282臺和152臺,分別是中國的15倍、11倍、9倍和5倍。
羅軍亦認為,新興國家將是機器人增速最快的市場,歐美等發達國家基本飽和,剛性需求明顯減少。未來30年,中國將是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市場。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突破100萬臺,國內市場將突破40萬臺。
但他認為,當前的機器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只是一些自動化的裝備。“機器+人工智能才是機器人。如果沒有人工智能,那只是一堆普普通通的機器。”羅軍預測,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將在未來10年出現,“人機協作,智能制造”將成為眼下機器人行業重點關注的方向。
“與人共融將是下一代機器人的本質特征。”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表示,“與人共融”意味著人機處于同一自然空間,二者緊密協調,機器人能夠自主提高技能,實現自然交互理解,并確保人的安全,而當前現狀恰恰相反,人機空間相隔離,并非直接接觸,依靠預編程控制、示教盒交互,也沒有安全保障。換言之,目前的機器人并不智能。
“真正智能的機器人應該能夠自主計劃自己的任務,高效地與人進行互動,更重要的是,機器人的行動必須使人感到舒服,機器人也要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即為人類著想。”IEEE自動化與機器人學會主席Raja Chatila表示,為了解決這一整套涉及感知、決策、行動、反饋等各項環節的機制,不僅要注重工程學,也要注重神經學的研究,讓機器人擁有和人類一樣、甚至比人類更強大的大腦。
人機共融還意味著取長補短、增益放大。王天然說,人的基本能力優勢是符號化、學習能力、預見能力、自我調節和邏輯推理,而機器的基本能力優勢是精準、力量、重復能力、作業時間和環境耐受性,二者若能做到真正融合,能夠發揮“1+1>2”的效應。
在王天然看來,人機關系也需要改變,二者不再是發送指令與執行指令的主仆關系,而是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的合作伙伴關系。
王天然還表示,盡管當前中國的機器人消費量巨大,中國機器人產業也正在加速發展,但地域發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東部地區,而應用領域也不平衡,主要是搬運與上下料、焊接,還有更廣闊的應用面等待拓展。
國產化率則是最嚴峻的挑戰。目前,中國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此前有國際研究機構評價稱,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較弱,產業較小,缺乏骨干企業,競爭力差,中國政府早些年的支持力度也相對較小,王天然認為這種評價是“比較中肯的”。
中國政府近來出臺的相關文件也注意到了這一問題。按照《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國內市場占有率和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均將達到50%;到2025年,這兩個數字均將達到70%以上。
“中國機器人產業要發展,一是要做大做強整機和部件企業,拓展應用,開拓新領域,提高產品質量、可靠性以及價格;二是加強創新,看清發展方向,抓住機遇。”王天然說。
?
?
?
相關鏈接:
35家掛牌新三板 機器人企業只缺技術“不差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