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箭”
在役的主力火箭明年集體亮相 長五、長七迎來首秀
事實上,不只是“高分”和“北斗”,被稱作“神箭”的長征運載火箭,今年將頻頻發射,也將成為2016年航天界的一大看點。
以此次帶高分四號飛天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為例,這個出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家族的大個頭,就被稱作火箭家族的“勞模”——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里,長征三號乙有著109天“七連發”的成績,創造了中國火箭高頻發射新紀錄。
而在未來的5年,長征三號乙所在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每年都還將有8到10次發射。僅2016年一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就將開啟15枚火箭研制生產任務,有望再創我國航天研制生產歷史新高。
截至2015年年底,長征系列火箭已經飛行222次。一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數據顯示,整個長征火箭的前100次發射,用了37年,而后100次則僅用了7年,發射頻度從初期的平均每年3~4次,快速提升到現在的15~20次,這一頻次繼俄、美之后位列世界第三。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院士說,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和“走出去”,高強密度發射將成為未來航天的常態。
更值得期待的是,目前我國在役的主力火箭: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系列、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以及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將在2016年迎來集體亮相。其發射任務領域將覆蓋各類應用衛星以及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國家重大專項工程。
這其中,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的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和中型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將在2016年迎來“首秀”,姜杰說,將會把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提升2.5倍,顯著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的能力,使我國航天運輸系統整體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屆時,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將能夠與傳統航天強國比肩,邁入世界前三的水平。
根據記者此前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獲悉的消息,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正在開展全箭模態試驗——模擬火箭從起飛到助推器分離前100多秒的真實飛行狀態,目前該試驗進展順利,進程已過半,試驗數據和理論預設數據比較吻合。
備受矚目的海南文昌發射場,也有望在2016年,隨著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的首發,而執行其發射任務的處女秀。
航天器
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升空,載人空間站將有新進展
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該公司現役運載火箭完成近90次發射,將近140顆國內外的航天器送入太空,而在“十一五”期間,只有60顆。
2016年,中國還會將哪些衛星送上天?航天科技集團一位相關負責人透露,明年將實施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等宇航發射任務。這兩個載人航天器將追隨神舟兄弟的腳步,繼續為我國載人空間站的搭建“添磚加瓦”。
過去5年里,載人航天器的發展可謂“年年有突破”:2011年,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首次手控交會對接試驗取得成功;2013年,神舟十號飛船載著3名航天員,完成了首次應用性飛行。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告訴記者,這些飛行器發射和任務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已完全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三大載人航天關鍵性技術。
根據記者此前了解的消息,我國計劃于2020年前后建成中國載人空間站,屆時或將成為世界唯一在軌的空間站。明年將發射的天宮二號,就被看作這一空間站里的“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曾透露,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目標是建成我國正式的空間實驗室大系統。屆時,將通過載人飛船把航天員送到天宮二號,更長時間地生活和工作,以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能力。
中國人把航天員送上太空的同時,探月工程也在緊鑼密鼓。
曾在“十一五”收官之年成功發射的探月二期工程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在“十二五”期間不斷地刷新中國深空探測的新高度。在過去5年里,嫦娥二號先后造訪了月球軌道、地月拉格朗日L2點和圖塔蒂斯小行星,如今已飛到離地球1億公里以外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的航天圖景中,多了不少科學衛星的身影,其中以在酒泉成功升空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最為奪目。
在未來一年,像“悟空”這樣專注于科學實驗的衛星還將有不少,其中有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等。那時,中國人將通過這些科學衛星,有望把探索宇宙的腳步伸向太空更深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