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月7日消息(記者史瑞麗 通訊員吳清洲)“您看,這兔舍,是政府兩年前幫我們修建的。還送來了母兔和種兔,現在已繁殖200多只了。”瓊山區龍塘鎮多賢村的“養兔專業戶”柯運柱說,如今,家里生活早已脫貧。多賢村是海口市瓊山區較偏遠貧困的村莊之一,201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僅2700元,是典型的貧困村。經過幫扶,201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達4112元,實現了脫貧。這是海口扶貧的一個縮影。
瓊山區共有76個扶貧村,通過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多部門聯動對口扶貧,目前這些村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全部達到或者超過省、市規定的脫貧標準。全區共減少貧困人口903戶3666人,占省、市下達任務的115%。
領導掛點、單位包村、干部包戶上下齊發力
1月4日下午,記者來到多賢村,映入眼簾的是粉刷一新的房屋,干凈整潔的水泥路,花開正艷的三角梅,文化廣場上有村民熱情地打招呼。昔日“窮、臟、亂”的多賢村如今已經變成了“凈、整、美”的文明生態村莊。
從76個扶貧村的幫扶單位表上可以看到,全區每個扶貧自然村都有專門的幫扶單位,有的扶貧自然村領導干部親自負責。“領導掛點、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包干聯系制度,從上到下,為扶貧工作提供了合力,為扶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區人大主任陳國強說。
群眾主動參與幫扶工作
美楠村是革命老村莊,地處瓊山區舊州鎮東南方5公里處,屬羊山地區。2013年底,美楠村總戶30戶,人口150人,貧困人口35人。主要產業以種植龍眼、橡膠為主。
“扶貧不僅需要科學的方案,更需要老百姓的支持。” 瓊山區扶貧辦主任王式福認為幫扶工作離不開群眾,幫扶工作要依靠群眾。
據了解,龍塘鎮有11個扶貧村,積極發動群眾參與生態文明村建設,給力扶貧:拆除圍墻16條、平整巷道27條村道5條、硬化村道11條巷道30條、建文化室2間休閑點5個球場4個,每一處都有當地百姓的身影,每一份力都是為了建設自己的家園。
產業扶貧將“輸血”轉向“造血”
產業幫扶是瓊山一直以來始終堅持的幫扶思路。
“發展產業,能為村民增加收入提供平臺。”王式福認為,這是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為扶持瓊山貧困村的產業發展,瓊山區因地制宜,每個鎮、村都發展了自己的優勢產業,如云龍鎮依托美蘭國際機場和云龍產業園區,打造了以紅色旅游、歐陸風情小鎮為特點的旅游業;龍塘鎮發揮手工藝傳統,將制陶、雕刻、服裝加工為發展產業等。
目前,瓊山區基本實現“一村或數村一品”、“一鎮或數鎮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一批龍頭企業先后到貧困村建立生存基地,76個貧困村因此摘掉了“窮帽子”。
?
?
?
?
相關鏈接:
海口美梅村:國家級貧困村精準脫貧 2015年人均純收入突破7000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