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口縣寨沙侗寨,客棧服務員正在打糍粑。通過當地的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寨子里搞起了農家樂,居民們也漸漸富了起來。據悉,2015年,寨沙侗寨接待游客總數達80萬人次,村民人均收入達到2.8萬元,率先完成了脫貧“摘帽”的任務。
丹寨縣卡拉村以鳥籠制作而聞名,圖為一位農婦正在扎鳥籠。據介紹,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做鳥籠的手藝,一對夫妻每天大概能做14個鳥籠,利潤在200元左右。2014年,銷售鳥籠為卡拉村民創造了650萬元的年產值。
卡拉村,一位農婦正在家中劈竹條,為制作鳥籠準備材料。村民們做好鳥籠后,送往鳥籠協會,再由協會統一上漆、包裝、發貨。目前,卡拉村共成立鳥籠制作合作社2個,社員達300余戶,鳥籠生意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生產的道路。
在丹寨縣的一處工廠,30歲的繡娘白紹珍正在縫制一套桌墊。她告訴中新網記者,自己曾在深圳、東莞等地打工,三四千元的工資雖然比現在高出許多,但現在的這份工作可以讓她留在家鄉陪伴孩子。
工廠內,60歲的繡娘張幺常告訴記者,她負責的工序是要“打樣子”,即根據廠方提供的圖案繡出花樣。這份工作既可以在工廠做,也可以回家做。當地通過將分散的繡娘集中起來,將這個手藝推向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發展道路。手繡耗時較長,張幺常所展示的圖案,需要5到6天才能做成一條。
在遵義縣楓香鎮華茂村,土陶手藝人母先才正在用陶土制作一個花瓶的底座,手上滿是泥漿。借助農村電商平臺,母先才幫這些盆盆罐罐找到了更好的銷路,以前賣50元一個的大花瓶,現在能買到200多元錢,去年店里的年銷售額有20多萬元。
在丹寨縣一處農業園區,35歲的黃梅正在做石斛的育苗工作。通過在當地就業,她再也不用外出打工,還可以陪伴兩個孩子一起成長。鑒于自己有豐富的農耕經驗,她告訴記者,育苗的工作對她而言并不難上手。如今黃梅每月的工資有兩千元,加上自家土地流轉給公司,每年額外能收到5000多元的租金。(中新網記者陳伊昕 攝)
?
?
?
相關鏈接:
揭秘:明星靠泰國佛牌發家致富的秘密?
多渠道發力 海口美蘭區三江鎮新村走出致富新路子
女子輕信網友“致富經”用3.5萬元買回一盒冥幣
輕信網友的“致富經” 女子3.5萬元買回一盒冥幣
深圳挖出致富神話的詐騙鏈條 5人涉合同詐騙被訴
農村創業先鋒于婷:筑夢青山綠水 擁抱致富夢想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