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津 見習記者蔡佳栩
清明時節,正是草木繁茂、踏青出游的好日子。在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委會新溪角卻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數十條漁船來回穿梭在這片海域,漁民或出海打漁,或前往養殖網箱給魚兒投餌。“這里過去比現在熱鬧多了。”回憶起新溪角過去的繁華,養殖戶吉慶云搖著頭說。
“不僅是這里沒有過去繁華,近幾年來,我市的漁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難題。”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生產處負責人說。
那么,究竟我市漁業發展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又當如何破解?連日來,記者采訪了漁業部門和漁業專家,走訪漁村、漁民、漁業生產和加工企業,共同探索海口漁業發展之路。
漁業發展幾多磨難
海口是個濱海城市,自古以來就有大量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主要分為捕撈業和養殖業。然而近年來,不論是捕撈還是養殖都面臨著難題。
過度捕撈致漁業資源漸枯竭
“經常看見漁民出海一天,回來的時候只有幾條小魚。”經常出海巡查執法的市海洋和漁業監察支隊支隊長馮所軍嘆著氣告訴記者:“以前出海,經常能看見漁民捕到大魚,出去一天好的時候能賺上千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山大學水生經濟動物研究所所長林浩然說:“這么多年來,瓊州海峽兩岸的漁民一直在過度地捕撈,現在海峽的漁業資源漸漸枯竭了。”
近年來,海口采取了許多控制捕撈強度、保護漁業資源的措施,但非法建造涉漁“三無”船舶的現象仍時有發生,捕撈強度并未得到根本控制。“先進的捕撈技術更是加劇漁業資源衰減。為了多打魚,漁民大量使用定置網,定置網俗稱‘迷魂陣’又名‘絕戶網’,魚兒進去就很難出來。這種竭澤而漁的作業方式,讓魚蝦‘斷子絕孫’,更無從談起可持續發展。”市海洋和漁業監察支隊負責人說:“一些傳統的作業方式,看著都令人觸目驚心。特別是電捕,一艘電魚船在海上一過,所過之處的魚全都死絕。這種違法的行為我們一直是嚴厲打擊的,但是還有漁民鋌而走險。”
不僅是過度捕撈,人類在海洋活動的日益頻繁也導致漁業資源的減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可以共存共榮,但是如果沒平衡好兩者間的關系,就容易產生矛盾。在海南的一些近海岸,不少魚蝦生長繁殖和水生野生動物棲息場所就被很多偷挖海砂的違法分子破壞。”從事多年海洋保護的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研究所原主任羅九如告訴記者。
這幾年,國家為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在政策導向上控制近海捕撈,并鼓勵淘汰小舊漁船。“國家有‘雙控’指標,所謂‘雙控’指的是控制漁船的數量和控制漁船的總功率。”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生產處負責人告訴記者。
城鎮化、生態保護壓縮養殖空間
2013年,全市有漁業鎮街12個、漁村119個、漁業人口33012人;2015年,全市有漁業鎮街6個、漁村92個、漁業人口30888人。“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讓很多漁民上岸轉行。像秀英區長流鎮鎮海村和新海村就轉產轉業。”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發展和質量監管處負責人說。
“過去,在城鄉結合處有很多魚塘,漁民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的,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魚塘被取締。”馮所軍說:“加上前年‘威馬遜’和‘海鷗’來襲,很多漁民損失慘重,不少漁民轉行。”
“過去十幾年,我國的淡水養殖業都在世界前列,占了世界的70%左右。但是我們國家的漁業養殖大都是粗放型的,占地多、污染大,遠不如日本、美國、挪威等國的現代化養殖。”林浩然說。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市設立了很多養殖禁區。“政府部門鼓勵退塘還林,三江農場和演豐鎮那邊,這幾年有2000多畝的魚塘改種上了樹林。”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生產處負責人介紹。2010年我國出臺《海島法》,海口所有海島上的魚塘都被取締了。
一些在近海養殖業的空間也被擠壓。“為了保護海洋環境,政府部門開展了海岸帶的整治工作,關停了沿海的一些水產養殖場。”羅九如告訴記者。
據了解,去年下半年,省政府對全省12個沿海市縣、1823公里海岸線開展海岸帶保護與開發專項檢查和全面整改工作,并將海岸帶200米范圍納入“多規合一”生態保護紅線進行嚴格管控,啟動《海南經濟特區海岸帶保護與開發管理規定》修訂以及新一輪海岸線修測工作。
漁業發展路在何方
面對困境,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民應該怎么做,如何面對現狀、如何迎對未來?漁業專家對此深入剖析——
遠海捕撈前景好
“近海漁業資源已然很少,完全可以造大船,去遠海捕撈。”對于捕撈業的發展林浩然說。
“我們很早就有這些的想法,把漁民的小船集中起來造大船,成立漁業合作社。然后組成船隊,上北部灣、西沙,甚至遠海作業。”馮所軍向記者介紹:“在文昌、瓊海等地就有漁民組建船隊上遠海捕魚,這樣效益會高很多。”
但是這個想法一直難以實施。“海口以家庭小船近海捕撈為主,叫漁民去遠海捕魚,很多漁民是不愿意的。”談到漁民的想法,馮所軍說:“而且造大船需要很多資金,很多漁民沒有那么多錢。”
“希望政府能鼓勵支持組建遠海捕撈船隊,在財政上支持建設大型漁業補給船,解決漁船收購魚貨等銷售問題。”林浩然說,同時,加強海口漁港和水產品交易市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作為遠海漁船避風、補給和漁貨交易基地。
集約化養殖出效益
在美蘭區演豐鎮美蘭村,宏豐實業(海南)有限公司在這里建起了全省最大的鰻魚養殖基地。
“我們基地有96口池塘,每口池塘大約1畝,產量可達8至10噸。”該基地負責人鐘興光告訴記者,為了增加附加值,該公司今年將建起年產鰻魚飼料10000噸的生產車間,建起年產烤鰻3000噸的烤鰻生產線、年產凍鰻3000噸的冷藏庫,形成產業鏈。
“現在養殖地域受限、面積也大幅減少,集約化、工廠化的生產是適應新環境的需求,養殖戶的收入也將大大的提升。”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生產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家公司的經驗很值得海口的養殖戶學習,而且隨著集約化的養殖的成功,可以帶動周邊農戶的發展。”
深水網箱養殖成主流
海南發展深水網箱養殖條件十分優越,產業發展迅猛。“當前,深水網箱主要分布在臨高、陵水、儋州、澄邁等市縣,其中臨高縣后水灣養殖基地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深水網箱養殖基地。”林浩然告訴記者:“海口的深水網箱養殖業很少,可以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努力。”
市海洋和漁業局負責人介紹,現在黑龍江、吉林、北京等地市場都非常認可海南深水網箱養殖的金鯧魚等產品,市場需求旺盛、供不應求。
海南深水網箱養殖技術方面已較成熟。2月16日,我省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南海深水區高值魚類大型網箱健康養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通過驗收。該項目開展南海深水區大型網箱研制,裝配自動化技術體系,集成高效健康養殖技術,構建養殖環境最佳容納量數據模型并評估適宜養殖容量。
休閑漁業將成新時尚
熱衷于海洋環保的羅九如介紹,休閑漁業就是利用漁村設備、漁村空間、漁業生產的場地等資源,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漁業與漁村休閑旅游功能,增進國人對漁村與漁業的體驗,提升旅游品質,同時提高漁民收益,促進漁村發展。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部分人就有了出海垂釣的需求,該行業很有前景。”馮所軍說,海口休閑旅游資源很豐富,要充分發揮湖泊和精養魚池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優勢,建立起適應不同消費層次、不同類型的休閑漁業項目。
市海洋和漁業局漁業生產處負責人告訴記者,休閑漁業內容豐富,相關聯的產業多。要大力發展漁具、飼料、魚藥、水族器材等相關產業,更重要的是發展觀賞魚和觀賞水生植物這兩個產業,同時還可以開發研究具有漁業文化特色的產品。
打造海洋牧場召回魚群
“我們規劃建設北部灣海洋牧場和東海岸海洋牧場,還計劃利用廢船打造人工漁礁。”市海洋和漁業局負責人說,改善海洋環境,營造動、植物良好的環境,為魚類等游動生物提供繁殖、生長發育、索餌等的生息場所。
不僅是人工漁礁,我省還將建起海洋牧場。《海南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2013~2020)》規劃中就提出,海南省8年內將在適當海域投放100萬空方的人工魚礁(平均每個魚礁約1.5空方),開展人工漁業增殖放流活動,發展休閑漁業。
據了解,我省海洋牧場建設區域將以“一區二極多點開發”為重點,通過投放人工魚礁、規模化增殖大型海藻、底播增殖經濟貝類,創建管理模式,獲取海洋牧場養殖水域養殖容量等各項技術指標,研究探索海洋牧場建設模式。
增殖放流為海域添活力
面對日益枯竭的漁業資源,海口也是積極行動,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增殖放流。“去年8月21日和9月11日,我市在鎮海漁港附近海域投放了紫紅笛鯛魚苗33萬尾、青石斑魚苗13萬尾、紅鰭笛鯛魚苗33萬尾。”馮所軍告訴記者:“今年休漁期將開展增殖放流工作,相信這些魚兒長大后,眼前這片海域又將活起來。”
“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嚴打在休漁期期間入海捕魚的違規行為,同時,我們也將培訓和引導漁民,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休漁期的重要性。”市海洋和漁業監察支隊負責人介紹,我市在去年休漁期查處違規漁船200艘,罰款5.4萬元。
(海口網4月5日訊)
?
?
相關鏈接:
禁漁放魚并舉 湘江漁業資源逐步恢復?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