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南洋商報:以慣性的西方心 難把準中國經濟脈搏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云 攝
中新網4月8日電馬來西亞《南洋商報》8日刊文稱,穆迪、標普接連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至負面,然而,他們建構的評價體系是以美歐市場經濟為基準模式的,用一顆慣性的西方心、用一整套西方式的評價體系,很難客觀把準中國經濟的脈搏,也無法做出中允預判。
文章摘編如下:
繼穆迪3月2日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戰網調整至負面之后,3月最后一天,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宣布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至負面。
作為全球主要的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也好、標普也罷,他們建構的評價體系是以美歐市場經濟為基準模式,而且每個評價指標都設定了相應的經濟常數。偏離這些標準和常數,評價結果自然是“不正面”的。西方構建了成熟的市場經濟模式,這一模式是成功的,但并不是封閉的。
中國市場經濟模式,除了拿來西方市場經濟的模板,也融進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內涵。譬如政府動員力、號召力和執行力的高效引導,政策對市場的強力糾偏等等。所以,用一顆慣性的西方心、用一整套西方式的評價體系,很難客觀把準中國經濟的脈搏,也無法做出中允預判。
須懂中國經濟新常態
再以貨幣政策論,美國以QE(量化寬松)的政策治理金融危機很有效。日本和歐洲和美國同屬于發達市場,法治和規則內涵較高,因而也一直通過QE的方式救經濟,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實行負利率)。但是中國新常態的貨幣政策則采取的是多種政策工具的使用。
評價中國市場和經濟,要看懂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若將新常態理解為中國經濟不行了,將會漠視中國政策面結構性改革的努力。
去年以來,一直到今年“兩會”,從中國財長、人行行長到國務院總理和國家主席,一再向全球釋放中國穩定市場的決心和信息。國際機構固然可以自己的專業立場,獨立對中國市場和經濟做出評價,但是也要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否則,固執和武斷的評價,不僅有損自己的國際信用,也容易造成和中國的誤解。
在全球市場依然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負面評級,也會導致全球市場的動蕩。
惡意評估會付出代價
受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的影響,美聯儲4月份的加息預期已經降低。
標普對華主權信用評價調整為負面,也會波及到美國和全球市場。在全球經濟亟需信心之時,標普更像是市場添亂者。
如果這些機構存在惡意也會付出代價。美國證監會就因為華爾街金融危機處罰過標普、穆迪等機構,被輿論視為美國政府的“秋后算賬”。
標普降低中國主權信用評級的當天,香港證券期貨事務宣布對穆迪處以1100萬港元的罰金,原因是該機構在2011年的一份報告違反了香港證券期貨條例。(張敬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