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專業
2008年創立至今 古生物學“六代單傳”
與薛逸凡類似,本屆畢業生安永睿也是個十足的古生物迷。他從小就喜歡地理、化石方面的知識,樂此不疲。
為什么讀這個專業的學生如此之少?作為古生物學本科專業設立不久后選擇就讀的學生,薛逸凡認為這可能與大家對這個學科的了解不足有關。“即便在北大,也不是人人都知道古生物學專業,在很多同學認識當中,這個專業跟考古專業差不多,以后賺的肯定不多,成為女博士戀愛都難。”
“大家可能比較喜歡就業面寬的專業,就像很多人從事經濟金融一樣。”劉樂也是古生物學畢業生。他分析,古生物學暑期時常需要頂著高溫去野外采集化石,看起來會比較累,應該也是就讀人數少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北京大學的古生物學專業從2008年創立至今,每年的畢業生都是一個,目前已是“六代單傳”。“我畢業之后,古生物學只有一個大一的在讀了,大二大三都沒有學生。”安永睿透露。
有所不同
學生在各個學院學習 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據記者了解,薛逸凡、安永睿等能夠一人“獨享”一個專業,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獨特的人才培養機制有關。據了解,元培學院作為北大第一個非專業類本科學院,通過對學生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通俗地說就是低年級進行通識教育,到了高年級學生再結合個人興趣與規劃選擇具體專業。”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盧曉東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安永睿說,作為跨學科專業,修讀古生物學意味著他們既要修地質學的專業課,還要修生物學的專業課,所以元培學院本身并不開課,他們要到在各個學院的課堂上學習,“比如植物生物學要和生命科學學院的同學一起,生態學要和城市環境學院的同學一起,沉積巖石學則要和地質系的同學一起……”從來都不存在一個人的課堂。
未來出路
各校招生人數仍有限 學術型人才就業不是問題
目前,國內只有北大、南京大學等開設了古生物本科專業,且招生人數有限。
“古生物學出來的同學目前在很多行業都有,前途不差。”薛逸凡談及古生物專業學生畢業出路時表示。而除了已經成為準博士的薛逸凡,本屆畢業生安永睿成功留校,成了北大城市與環境學院的直博生;古生物學專業第一人張博然則早在2010年就拿到了伯克利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課程指導老師劉建波曾在一次宣講會上指明了古生物學畢業生的四個去向:高校,主要是開辦地質類專業的高校;研究院、所,如北古所、南古所、地質所、地科院等;公務員和其他事業單位,如國土資源部門、博物館等;企業單位,如合資外企、能源中企、地礦部門等。
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劉建波則表示,古生物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當初設立本科專業就是為了培養學術型人才,它不是面向生產的。又因為跨學科的緣故,學生在生物基礎的掌握上會比較扎實,學術上也能接觸到更多學科的前沿成果,學生在深造階段方向會更多。北大為此也制訂了很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
針對學生就業,劉建波說,古生物的跨學科特性決定了它選擇很多,因而就業不是問題。
冷門專業
希望小眾專業 不再以獵奇標榜
盡管如此,古生物學相比大部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仍相對狹窄。
“古生物本就不是一個就業型的熱門專業,大部分學生會繼續深造做研究。”薛逸凡稱,即便在科研領先的美國,這也算不上熱門專業。“美國諸如此類的小眾專業、交叉學科非常多。大家也覺得很酷,很有意思,但基本沒有另類的說法。”此外,美國古生物類專業一般掛靠在地質系下,或者更多的和進化生物學專業一起成立進化與環境學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周光禮曾表示:人類所有的知識都是有價值的。從學術傳承和創新的角度看,冷門專業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價值,對當前大學在某種程度上流行的功利主義具有警醒意義。
“當教育資源有精力從帶動經濟效應最直接的專業分流到基礎學科,這本身就是社會成熟進步的標志。”薛逸凡認為,各個學科有各自的特點,古生物的人才需求本身相比熱門專業就少很多,且碩士及博士專業很多院校都有開設,學員數量和學科本身的人才需求還是平衡得不錯的。
薛逸凡希望有一天古生物和其他小眾專業再被提及,人們能不再以獵奇標榜;同樣,想進入小眾專業領域的新鮮血液,能不再顧忌他人眼光,自信地選擇想走的路。(明廷寶?據《法制晚報》)
?
?
?
相關鏈接:
揚州小朋友拍創意畢業照 凹造型不輸大學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