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汛期一些地方暴雨導致城市內澇,青島又火了。網上有傳言稱,由于擁有100多年前德占時期的地下管網,青島成為“中國最不怕淹城市”,連日暴雨全城無一處積水。德國下水道是否真的如傳言般神奇?記者通過實地探訪,揭開青島地下排水系統的神秘面紗。(7月15日《京華時報》)
青島被譽為“中國最不怕淹城市”,連日暴雨全城無一處積水,得益于百年“德國管網”,更得益于“原創”排水系統的先進完善。如今,雖然大部分“德國管網”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雨污分流”等模式,留下了很多可借鑒之處。目前青島的地下管網系統,其實已經充分借鑒了德國經驗,青島新建、改建的地下管網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
其實,與德國人相比,中國先賢們治水智慧更是領先了近千年。今年全國各地大范圍持續強降雨天氣,使不少城市內澇嚴重,經濟損失巨大。而江西贛州卻“風景這邊獨好”,令人驚羨。贛州曾獲得“排水系統最佳城市”的美譽,得益于古人留下的“福壽溝”。北宋熙寧年間,知州劉彝按照分區排水的原則,建成兩個排水干道系統;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辦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因兩條溝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兩字,故名“福壽溝”。良好運行千年之久的“福壽溝”,護佑著贛州百姓的安危,同時也在提醒現代人,治水當因地制宜,有長遠規劃,不可盲目填堵。
縱觀歷史,大禹治水、李冰建都江堰、白居易治理西湖、劉彝規劃福壽溝等等,都是采取因勢利導、道法自然、宜疏不宜堵的理念,依照地理形勢統籌規劃,引導水流走向,以消弭水患。古人能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建起綿延千年的水利設施,其治水理念值得現代人反思。現代城市的人口數量、規模、復雜程度都遠超古代,而近些年來盛行的城市開發,都崇尚大拆大建、填湖削山,許多城市的內河道、湖泊水塘、地下水脈因此被填堵隔斷。一旦遇到暴雨災害,原有自然水道無法暢通運行,只能依賴于脆弱的現代排水系統,涌堵內澇每年都會發生。
可見,無論是青島的百年“德國管網”,還是贛州的千年“福壽溝”,均應成為現代城市排澇樣本。在城市建設中,不能只考慮經濟增長,還要兼顧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好自然水系,發揮湖泊河道的蓄水調節功能,減少人工的過度開發破壞。這樣才能趨利避害,造福市民。更重要的是,現代城市若想終結“逢暴必淹”困境,必須在城市排澇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進行檢討與反思,并創造性地建設城市排澇體系,使所有城市均成為“最不怕淹城市”或“排澇系統最佳城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