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體育課
近日,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在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邀請賽高峰論壇上說的一席話發人深省。他說,中國學生要上14年的體育必修課,但絕大多數學生連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14年的必修課為何學不會一項運動技能,學校體育課真該反思了。
在國內,體育課名義上是僅次于語數英的必修課,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要上14年的必修課,體育課多達1440多節。一節課45分鐘,中國學生的體育課時間超過1000個小時。科學界有個“一萬小時定律”,意思是一個人只要專注某個領域時間達到一萬小時,他就能夠成為這領域的專家。按這個定律,1000多小時體育必修課雖然遠遠達不到成為專家的要求,但至少應該可以入門了吧,然而,為什么中國學生上了這么多體育課甚至連一項最基本的運動技能都沒有學會呢?
是學生不愿意學嗎?的確存在這種情形。國內知名體育教育專家、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把目前的學校體育課形容為“溫柔體育課”。他說,目前學校體育課是“三無七不”體育課,即無強度、無對抗、無沖撞,不出汗、不臟衣、不喘氣、不摔跤、不擦皮、不受傷、不長跑。在許多學生眼里,體育課與文化課相比可有可無,對有點強度的體育運動則敬而遠之。然而,掌握一門運動技能至少會流不少汗。
體育課學生不愿意出汗,許多學校、體育老師也沒把體育課太當回事。體育課雖然名曰必修課,但體育課被“借用”、擠占是常事,一到陰雨天就成了室內自修課。雖然從小學到大學,一個學期有20到80節不等的體育課,但能夠足額上滿體育課的學校是鳳毛麟角。現在體育雖然成為中考科目,但初中體育卻成了應試體育課,與學習運動技能毫無關系。此外,從小學到大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也沒有連貫性。
如何才能改變體育課尷尬的境地?改革體育課教程、上足體育課、督促學生認真上體育課,這些都是必然選擇,不過,目前還需重新樹立體育在青少年成長中必不可少的地位。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要重樹體育的地位,首先應把體育置于人格培養的高度。體育對青少年有三種功能,一是強身健體,二是掌握必要的體育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三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但目前我們的體育教育絕大多數只著眼于強身健體,因而,要讓體育課真正發揮作用、讓體育成為人才培養的基石,必須挖掘體育的人文價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