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開展“雙創”工作未滿一年,成果豐碩:路面干凈了,垃圾不見了……在享受著花園般城市帶來舒適的同時,路邊攤的取消,也讓平時在自家附近就能吃到早餐、宵夜,買到蔬菜、水果的居民感到些許不便。
為解決這個問題,海口市開始探索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
“15分鐘便民生活圈”,是指市民出門步行15分鐘,約1公里,就可到達以滿足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以低成本投入、低利潤收益、小型便民服務設施為特征的經營項目聚集服務區域。具體經營項目包括:早餐點、維修點、平價理發點、日雜百貨點等。
新穎的LOGO、嚴格的認證制度、組織居民評審團、引進修鞋修傘等便民新業態,海口龍華區中山街道在西門外街嘗試打造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探索出一條新路。
在美蘭區,光明和瓊苑兩個居委會里坐落著“老省委15分鐘便民生活圈”,服務人口達到7000人。
“老省委15分鐘便民生活圈”所覆蓋的道路近3公里,該區域內共有5家銀行,2所幼兒園,1所中學,1家大型超市,還有特色女人街、社區衛生服務站、家電維修店、理發、雜貨、水果店等各類店面120家。
與“老省委15分鐘便民生活圈”緊挨著的是龍華區大同街道“龍昆上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兩個便民生活圈緊密銜接,最大限度地覆蓋全部市民。
“龍昆上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前身是一個便民疏導點,共設置有59間簡陋臨時鐵皮棚和19間固定鋪面。以前雜亂無章,污水橫流、滿地垃圾。為了改變這個局面,龍華區對便民疏導點進行了改造,完善道路基礎設施,整體翻新原有鋪面外觀和內部設施,建成統一美觀的外立面,打造成便民生活圈的核心地段。“現在變得干凈多了,而且生意更紅火了。”在“龍昆上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里經營早餐的王寧告訴記者。
海口打造便民生活圈,力求圈內業態完整,缺什么補什么。
如何摸清社區居民的日常需求?海口市通過組織市民評審團,明確便民生活圈商鋪資格認定標準,充分調動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要想進入“15分鐘便民生活圈”,必須經過由社區居民代表組成的市民評審團的現場檢查評分,達到合格標準才發放資格證。
市民評審團成員姚錦漢介紹,要拿到資格證需滿足4個條件:一是要達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標準;二是簽訂過“門前三包”責任書且落實到位;三是食品店、餐飲店、美容美發店、小維修店、藥店從業人員要持有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四是室內外環境整潔。
“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打造,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15分鐘便民生活圈”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市民的瑣事需求。
在“海玻路15分鐘便民生活圈”里,海口市投入18萬元建設了秀中社區綜合文化服務站,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區晨練點設置體育健身設施,使居民在便民生活圈內也可解決健身、娛樂需求。
海玻路所在的秀中社區還推出了“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和“上門服務”等多種措施,直接為轄區居民辦理有關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務事宜,提供“門邊”服務,使居民不出社區,15分鐘左右就可辦結相關事務。
“完善醫療服務,滿足居民健康需求。”秀英區秀英街道工委書記李國新說,秀中社區衛生服務站實施了標準化建設,為轄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全科醫療等服務,實現了“15分鐘醫療圈”,做到小病不出社區。
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海口市提出不僅要建好,還要管好,以便長久服務市民。
“龍昆上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核心部分僅是不到500米的一段路,但是這里的鋪面小、種類多,而且為了突出公益性,還專門設置了一些免費鋪面。龍昆上村經濟社主任黃禮坤說,這有利于集聚多樣業態,幫扶困難群眾。
按照海口市的規劃,今年將打造63處“15分鐘便民生活圈”,截至目前,有29處已初具規模。
(原載于《經濟日報》2016年7月27日13版 記者何偉)
?
?
相關鏈接:
海口推進特色餐飲街、“15分鐘便民生活圈”及夜市建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