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準扶貧扶到點上、根上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戰的基本方略。習近平指出:“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要找準靶心,事事精準、步步精準、環環精準,要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不斷增加獲得感。
“易地搬遷移民”是于都縣貢江鎮精準扶貧的“點”。在于都縣,鄉鎮干部挨家挨戶調查情況,特別是對一些住在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生態保護區和地方病多發區等地的貧困戶,針對他們的居住情況、人口、家庭經濟狀況等進行全面調查。貢江鎮思源小區便是針對這類貧困人口的移民安置小區。社區占地面積100畝,總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建有移民扶貧安置房36棟1193套,能安置深山區、庫區的移民約7000人,總投資達2.3億元。據搬遷移民王檢秀介紹,他們以1400元/每平方米買入這套房子,比市場價還便宜了好幾百塊。針對住在小區的居民大多是留守兒童和婦女的特點,社區還建起了幼兒園,解決了居民的幼兒教育問題。社區還會經常組織職業培訓和創業指導,提高成人的再就業和創業能力。
“五保戶、低保戶”是于都縣紅峰村精準扶貧的“點”。在紅峰村的脫貧公示欄上清楚地標明了村里的十戶搬入保障房的貧困戶姓名、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和一對一的幫扶干部。我們見到了一位參加過抗美援越戰爭的老兵曾廣洪大爺,大爺沒有子女和親屬,屬于五保戶,以前一直住在土房子里,因收入低根本蓋不起新房。像洪大爺這樣的貧困戶村里共有10戶。村里根據這十戶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專門蓋了十套保障房,雖然面積不大,但是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曾大爺對我們說:“自從搬進了這個房子,我就有了安全感。日子過得比以前好多了,業余的時間就去旁邊的老年人活動中心和其他的五保戶們一起下下棋。”
瑞金市黃沙村的華屋是著名的紅軍村,也是典型的貧困村。在這里,“烈士遺孀和子女”是他們精準扶貧的“點”。在華屋,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7名。在失去家里的勞動力后,本來就因為資源匱乏貧而長期受窮的烈士遺孀和后代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政府因戶施策,不僅對普通戶、五保戶、烈士家屬等給予1.5萬-4萬不等的補助,還讓紅軍村所有居民都住上了二層高的小洋樓。今年80歲的胡冬娣老人是烈士的兒媳,她耳朵不好,也不會說普通話,見到記者來到她家,拉著記者的手,反復地說著兩句話:“感謝黨的政策,感謝習主席啊!”
圖為江西省瑞金市黃沙鄉華屋烈士后代新住房(中國干部學習網鐘美園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