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的桑植縣,是開國元帥賀龍的故鄉,也是白族和土家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的聚集區。從1916年賀龍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再到紅二方面軍從這里踏上長征之路,這里留下了太多的紅色印記。8月12日下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不忘初心再長征”采訪組一行十余人在桑植縣城,見到了81年前跟隨賀龍長征的老紅軍彭俊明,親耳聆聽他當年參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傳奇故事。
彭俊明老人家墻壁上懸掛著老人的許多照片(央廣網 孫永政/攝)
在彭俊明老人家寬敞而簡潔的客廳里,記者見到了這位95歲高齡的老紅軍。看上去,彭老瘦骨嶙峋,身體虛弱,語言表達也不夠清晰。據家人介紹,前幾天,他還在醫院接受治療。就是記者眼前的這位老人,曾是用“鐵腳板”一步步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戰士。
彭俊明老人向記者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央廣網 孫永政/攝)
1933年10月,年僅12歲的彭俊明得知,父親彭南橋已經在紅軍部隊擔任獨立團團長,并且就駐扎在離家鄉不遠的永順縣,于是,他便找到紅二軍軍部的軍事部長趙繼臣要求報名參加紅軍。在獲得趙繼臣的同意后,彭俊明加入了父親所在的獨立團。1933年冬天,12歲的彭俊明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小紅軍戰士。到獨立團后,他憑借著聰明機智、吃苦耐勞的出色表現,很快當上了通訊員。
1935年11月19號,13歲的他和父親彭南橋一起,參加了紅二軍團在桑植劉家坪舉行的誓師大會,親耳聆聽了賀龍軍團長的動員講話。賀龍當時在講話中鼓勵大家說:“把敵人打倒后,我們就可以回家了”。誓師大會結束后,彭俊明隨部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他和父親也成了紅軍長征路上的一對父子兵。
彭俊明老人回憶說,長征出發時是11月19號的晚上,他背著背包、干糧和母親做的一雙布鞋,腳上穿著一雙草鞋,和戰友們一道,在鄉親們《十送紅軍》的歌聲中離開了家鄉。第二天天剛亮,部隊來到大庸也就是今天張家界的老鴉口,遇到國民黨李覺部的強力阻擊,他和戰友們奮勇拼殺,和敵人槍口對槍口、刀尖對刀尖,最后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據彭俊明老人說,紅軍在長征途中,前有敵軍堵截,后有大量追兵,經常與敵人發生遭遇戰。再加上天上有敵機轟炸、掃射,所以紅軍官兵行軍大多是白天休息,晚上趕路,一個晚上往往要走七八十里路。有一次,敵機俯沖過后,賀龍和任弼時、肖克、關向應等10多人騎著馬過來,看到小小年紀的彭俊明,賀龍就喊道:“彭小子,來,上我的馬,帶你一段路。”但懂事的彭俊明不想讓領導照顧,他大聲地向賀龍報告:“謝謝首長,管理科的戰友們都在這兒,我要和他們在一起。”
老人回憶說,紅二方面軍在長征中,一路艱難險阻來到了云南,在云南遇到了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堵截。可是,賀龍用兵如神,巧設空城計來佯攻昆明。正當國民黨軍隊一門心思守衛昆明時,紅軍突然掉頭直撲石鼓鎮,搶渡金沙江。
長征途中戰斗多,危險時時有。有一天,他所在的部隊從云南省的祥云縣出發,在一座山上突然與敵人遭遇。戰斗剛開始時,敵機狂轟濫炸,山上光禿禿的,戰士們傷亡較大。彭俊明與兩名戰士好不容易找到一棵樅樹隱蔽起來,但幾匹戰馬來不及牽走,敵機丟下的炮彈把馬炸死了,把他們3個人也震出一丈多遠。敵機飛走后,一名戰士犧牲了,彭俊明幸運地活了下來。
彭俊明老人的相冊集(央廣網 孫永政/攝)
采訪過程中,老人的兒子彭明格給記者展示了父親的老照片。據彭明格介紹,1936年10月22日,彭俊明和他的父親跟隨賀龍領導的紅二方面軍,轉戰湘、黔、滇、康、川、青、甘、陜8省,歷時一年,行程2萬余里,進行大小戰斗110多次,在甘肅的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1947年,彭俊明回到湖南桑植縣,1949年到二野司令部警衛團擔任班長。1952年復員回地方,1978年退休,1987年落實政策時,被認定為老紅軍。
在采訪時,記者一邊聽著彭俊明老人的深情講述,一邊在想,像這樣親身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當年大部分還都是十來歲或二十出頭的小伙子,有的根本還是個孩子。在艱苦卓絕的長征路上,面對強大的敵人和惡劣的環境,之所以能夠從圍追堵截中絕處逢生,最重要的一點應該還是他們有著堅定的信仰信念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氣慨,也就是后人概括提煉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照亮的不應該只是像彭俊明老人這樣的親歷者,也應該包括新時代的每一個人,因為他們會時時給我們提供一種前行的力量!
?
?
?
?
相關鏈接:
探訪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紀念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