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冒著熱氣的燒麥。劉文華 攝
一張八仙桌、一張長條凳、一大銅壺磚茶、一兩燒麥成為邢國瑞兒時記憶里早餐的歡樂時光。
在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已過古稀之年的邢國瑞回憶說:“在我小時候,我的奶奶就帶著我吃燒麥了。因為吃燒麥要搭配喝磚茶,所以那時候也有‘喝燒麥’的說法。延續至今,燒麥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代表了一種平靜安逸的生活狀態。”
圖為呼和浩特一燒麥老字號的廚師“搗”燒麥皮。劉文華 攝
這一帶有地方符號的民間小吃,明末清初起源于內蒙古西部地區,后流傳至京、津,稱為“燒麥”,而后至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南北方的燒麥在制作材料、做法等方面有很大差異。
每日清晨,大小燒麥館里的騰騰熱氣顯現出這個城市特有的生機。在這里,不分年齡與職業,或三五好友,或爺孫三代,亦或社會交際,人們的各種感情匯聚于此。
王有旺自己經營的燒麥館已有二十多個年頭,每天早晨4點他便忙乎著拌餡、搟皮。稍有休息,他都會和老顧客喝杯茶聊聊天。
王有旺說:“據傳早年呼和浩特地區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茶客餓了總要補充點吃的。但茶館是清雅之所,不像飯店不怕稠油濃煙,只能備點清蒸面餅,最多只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卷在餅中熱一下,用了幾張面皮,收幾張面皮的錢。因此,正宗燒麥館子是按皮的重量計價的,在呼和浩特有‘二兩燒麥憋死漢’的說法。”
圖為呼和浩特一燒麥老字號的廚師包燒麥。劉文華 攝
“每一家燒麥館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老百姓也都有自己心中味道正宗的標準。”王有旺告訴記者,他打算將自己的手藝傳給兒子,讓燒麥館繼續經營下去,不讓老顧客們丟了那口滋味,更把這種飲食文化傳承下去。
退休在家的張先生隔天就會來王有旺的燒麥館。“和老同事們喝茶,吃燒麥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說說國家大事、家長里短,經常從早晨聊到中午。”張先生笑著說。
據呼和浩特一家老字號燒麥連鎖店的王經理介紹,追溯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京津地區掛歸化城(歸化城是明朝政府對呼和浩特市的稱謂。)燒麥為榮耀。
張經理說:“我們的老字號‘德順源’的歷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最早稱為‘晉三元’糕點鋪,創于晚清,一九三一年改為‘德順源’茶館,兼營各種糕點和燒麥。當時歸化城燒麥譽滿京城,而歸化城最屬大西街‘德順源’出名。”
在張經理看來,百年不變的“味道”是老字號能夠延續至今的秘方。
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傳統燒麥如今也制作出了速凍款,同時在網上進行售賣。
“80后”劉宇說:“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自己制作燒麥了,如今商家在延續老味道的同時創新了制作工藝,我們在家進行加熱就能吃到味道正宗的燒麥。”
“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燒麥的價格是我小時候記憶中的100倍,但不變的是味道和我們美好的生活。”邢國瑞說。(完)
?
?
相關鏈接:
內蒙古男子“撿”了個媳婦生了五個娃 生活成難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