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過網絡平臺播出的《爸爸去哪兒4》中,制作方引入“實習爸爸”與萌娃組隊參加節目錄制的新形式。有觀眾指出,節目中播出實習爸爸和萌娃同吃同住甚至同睡的畫面,以及過分親密的玩笑容易給兒童造成誤導。昨日有公益人士表示,節目組應立即停止錯誤引導和負面效應。(11月23日《新京報》)
關于《爸爸去哪兒》節目負面效應的爭論由來已久,也正是從這個節目開始,國內明星親子真人秀節目數量增多,越來越多的“星二代”在電視屏幕上一夜爆紅,拍廣告、做代言、出席商業活動……在名利雙收的背后,有隱私曝光的尷尬,有被過度消費的苦惱,還有被資本“綁架”的無奈。
2015年3月,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的總量,同時加強此類節目的管理和監看,凡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真人秀節目,無論在任何時段播出,都要提前向總局報備,并提供樣片審查。其次,對有明星子女(無論成年或未成年)參與的節目不再制作播出,已經制作的節目要進行升級改造或放棄播出。
但是,《通知》似乎并沒有給節目帶來多大影響,《爸爸去哪兒》被禁止在電視上播出后,轉戰網絡平臺,以網絡自制綜藝節目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里。最新一季節目中,制作方引入“實習爸爸”與萌娃組隊參加節目錄制的新形式。節目宣傳也更讓人大跌眼鏡,最典型的莫過于打出“蕾力虐狗”的招牌,更是稱呼一對實習父女為CP。試問親情的表現形式里,怎么會有虐狗、CP這些形容情侶間曖昧的詞語存在?
此外,一些內容也觸及了兒童安全教育的底線。有公益組織就相關節目內容拋出了一連串質問。4歲的小女孩,可以脫離監護人、叫非親非故的陌生男子‘爸爸’嗎?4歲的小女孩,可以只穿內衣褲,和這樣的成年男子同吃同睡嗎?4歲的小女孩,可以因為‘我給你糖吃’就親吻非親非故的成年男子嗎?
我們也當然知道節目中的“父女”也并非單獨相處,但是公益組織的質問也并非沒有道理。除了參與節目的孩子,更多作為觀眾的小朋友不懂節目剪輯和策劃,節目的示范效應會讓小觀眾覺得他們就是在獨處,而且是安全的,那么這些小觀眾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就會降低防備心理。兒童的防御和分辨能力都未形成,很多事物在孩子的眼里都很美好,但美好背后所潛藏的風險,孩子是看不見的。與異性,包括熟人和陌生人保持一定距離,是兒童自護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這也是從很多案例中總結出的慘痛教訓和經驗。
雖然每一檔節目都或多或少存在問題,但是,對于《爸爸去哪兒》這樣打著“親子教育”旗號的綜藝節目,觀眾也絕非雞蛋里挑骨頭,因為其收視群體覆蓋了大量的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也不言而喻。整治了電視熒屏卻不凈化網絡環境,對此類真人秀節目的打擊規范不過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所以,不論節目通過什么樣的形式播出,放在任何平臺都應該一視同仁,納入監管的審查范圍,通過外力倒逼真人秀節目改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