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朱慧卿
年關將至,無論是工作、學業,還是生活、感情,都該有個總結和新的規劃。不少人逢年底時壓力感不斷上升,出現“年末焦慮”的情況。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有“年末焦慮”,62.9%的受訪者的“年末焦慮”主要來自經濟壓力。
62.9%受訪者的“年末焦慮”主要來自經濟壓力
剛在北京工作一年的楊敏璇表示,12月是自己一年中各項開銷最大的一個月,年底心情的頻繁起伏也都是因為“開銷多了,掙得卻不多”。楊敏璇在年末基本都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12月的節日多,各種各樣的活動也多了,朋友同事經常聚會,無形中增加了開銷”。
在武漢一家公司負責市場工作的張笑(化名)最近也頗感茫然。“一年到頭一直忙得很,結果最近盤點,發現刨除各項花銷后,根本沒掙多少錢。剛發下來的年終獎比自己預判的少太多,感覺付出沒有所得”。
在北京某高校讀大三的楊登昀,最近一直忙于各科期末考試。“年末加期末,各種考試堆在一起,為了復習,熬夜成了家常便飯,通宵也是常有的事”。
調查顯示,86.4%的受訪者有“年末焦慮”的現象,其中16.4%的受訪者認為情況非常嚴重。受訪者認為,焦慮感主要體現在經濟壓力(62.9%)、工作壓力(51.0%)、人際關系(32.3%)三方面。除此之外,還有個人發展規劃(31.8%),感情生活(24.0%),學業壓力(19.6%)等。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吳國宏表示,無論是在哪個時間點,焦慮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年末,表現相對更為突出、特殊一些。“現在的物理環境、社會環境,都有許多不確定性,無法給人穩定的安全感。這種隱約的不確定性,傳遞到人們的心理上,就會體現為一定的焦慮”。
44.5%受訪者表示“年末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人際交往上的應酬和對比壓力
楊敏璇說,年末社交也讓她有些壓力,“聚會上,你會見到同學、朋友等同齡人,即便嘴上不說,大家心里也會把工作、生活質量等比較一番,感覺差距在慢慢拉開,很有壓力”。
調查中,44.5%的受訪者表示“年末焦慮”產生的原因是人際交往上的應酬和對比,44.0%的受訪者表示因為工作學習上的事情太多,41.3%的受訪者認為原因是對來年缺乏目標、缺少規劃,41.0%的受訪者表示因為當年沒有取得計劃、期盼的成績,40.9%的受訪者歸因于年末感到時光流逝太快,36.2%的受訪者認為原因是年末各項開支加大。
吳國宏說,心理學研究表明,外在環境,甚至日照時長,都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很大影響,盡管很多時候大家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冬天的日照時間原本就比較短,再加上霧霾天氣的影響,很容易讓人產生焦慮心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吳國宏介紹,除環境因素,還有一些原因是每個個體自身的。“現代人很喜歡制定計劃,一般都是在年初制定計劃,可到了年終,發現自己很多沒有完成。這些計劃可能是工作方面的,比如完成企業的指標、銷量等;也可能是對個人的計劃,比如要找到女朋友、湊齊房款的首付等。這些計劃不能全部實現的心理落差會讓人產生焦慮”。
“當然,年初計劃完成不了,也和我們常說的‘拖延癥’有很大關系。如今互聯網無處不在,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了信息便利,另一方面,不少人沉溺在互聯網上的時間也相對過多,用了大量時間在刷朋友圈、圍觀一些與自己并不相干的事情,降低了工作效率。”吳國宏說。
55.8%受訪者建議放松心態應對“年末焦慮”
民調顯示,20.5%的受訪者認為“年末焦慮”是一種“矯情”,54.9%的受訪者認為不是。
“臨近年關,無論是感情生活還是學習都非常繁忙,很累。”面對壓力,楊登昀經常給自己積極心理暗示,“每次快要崩潰的時候,我就跟自己說,再堅持一下,熬過這陣子就好了”。
面對“年末焦慮”,55.8%的受訪者建議放松心態應對、總會過去,46.8%的受訪者會冷靜下來總結分析,44.6%的受訪者選擇通過讀書、美食、運動等方式分散注意力,41.1%的受訪者會和朋友一起逛街、游玩,34.1%的受訪者會有意識地忽略,進行積極心理暗示,29.2%的受訪者表示會為來年作好規劃。
吳國宏建議,面對“年末焦慮”,從企業和公司的角度,有必要及時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從企業的組織行為層面到個體的心理減壓層面,找到癥結所在,采取講座、一對一心理咨詢等措施。
對于個人,吳國宏認為,我們應當主動了解相關心理知識、進行積極的學習,增強自我管理、自我調節的能力。在制定計劃時也應該更加理性,注重可執行性,同時配合制定相應的階段性計劃,避免盲目樂觀。
受訪者中,00后占0.5%,90后占21.4%,80后占51.5%,70后占19.6%,60后占5.8%,50后占1.0%。(實習生崔艷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杜園春)
?
?
?
相關鏈接:
違規經商 萬寧市人民法院審判監督庭庭長吳國雄被處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