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三農”過程中,相比分散的金融資源,銀行業金融機構有不少政策優勢,比如差別化考核、涉農貸款增量獎勵等。銀行業金融機構需利用政策優勢,發揮互聯網等新技術優勢,依靠先天的市場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加大精準扶貧力度,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聚焦“三農”,再次強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一號文件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突出問題提出的政策措施,也為農村金融機構指明了下一步業務發展的重點和改革創新方向。作為農村金融機構主力軍的銀行業該如何為農村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如何把握發展中的機遇?
銀行業積極行動
助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銀行業被寄予厚望。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縣域,加大服務“三農”力度,健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創新信貸投放方式。完善農業發展銀行風險補償機制和資本金補充制度,加大對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深化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對達標縣域機構執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加快完善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運作機制,研究給予相關優惠政策等。
對此,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回應。中國農業銀行專門出臺《關于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服務“三農”做強縣域的若干意見》要求,要積極做好涉農重大工程和項目金融服務,加強與發改委、農業部等部門合作,建立涉農重大項目工程包,大力拓展高標準農田、重大水利工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等重大建設項目。努力拓展“三農”新主體和新業態金融服務,提升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金融服務深度,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力爭2017年拓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10萬戶。著力加強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金融服務,進一步強化縣域小微企業和個人金融服務。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董事長解學智強調,農發行要牢牢把握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聚焦戰略重點,優化資源配置,發揮政策性銀行在服務國家戰略中的支撐作用。
下功夫用活存量
記者調研發現,風險補償基金已成為金融支農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扶貧開發中得以廣泛運用。比如,農行內蒙古分行與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合作實施“金融扶貧富民工程”,通過將扶貧資金作為風險補償,發揮扶貧資金的杠桿作用,按1∶10的比例放大扶貧資金規模,以市場化運作的形式變“輸血”為“造血”,有效解決了農牧民的“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確保農業農村投入,要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中央財辦副主任唐仁健認為,整合就是通過對存量資金統籌整合,撬動就是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當作“藥引子”,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
“今年還要把定點扶貧作為農行扶貧工作的窗口和標志,助力定點扶貧縣率先脫貧、穩定脫貧。”農發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積極支持政策性金融扶貧實驗示范區建設,研究出臺創新性政策,努力積累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大力支持東西部扶貧協作和“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
在我國銀行業推動金融精準扶貧的過程中,各大銀行各顯身手。國開行2016年共發放精準扶貧貸款3153億元;“十三五”期間,國開行將發放脫貧攻堅貸款1.5萬億元,其中2017年計劃發放4000億元,精準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發展、教育衛生改善等領域。郵儲銀行則在今年初明確了下一步金融精準扶貧的六項工作,包括通過開展幫助貧困大學生上學就業、貧困地區分支行“幫帶提升”、無償捐贈等多種方式,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有效開展。
搭上互聯網快車
據中國社科院“三農”互聯網金融藍皮書數據,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已達3.05萬億元,長期以來,金融血液始終難以輸送到廣袤的農村。
但是,隨著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農民上網接受資訊,也通過網絡傳達需求。互聯網技術也在推動更多金融資源向農村傾斜。
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
巨大的需求之下,銀行業創新的動力源源不斷。農行在2016年上線了基于大數據的金穗“快農貸”產品,通過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對特色農業、財政直補、電商平臺、信用村等不同類型農戶,采集各類信息,設計授信模型,提供免抵押、批量化、自動化融資服務。截至2016年12月末,“快農貸”已在福建安溪等9個縣試點,發放貸款2218戶、余額1.33億元。
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培育農村農業新動能的重要方式。“互聯網金融作為我國金融改革與創新的最新成果,應該在‘三農’工作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互聯網金融應視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也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支撐工具。”
短評
提升金融服務精準度
“三農”一直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銀行業金融機構高度關注、傾力投入。然而,囿于農民、農企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還款能力和資金流動性較弱等因素,貸款難、貸款貴的痼疾依然存在。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筆者認為,不妨借鑒這兩年銀行業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總結積累的智慧和經驗,找準資金需求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有針對性地幫扶,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不斷提升銀行支農的精準度。
為此,銀行業要進一步加快創新步伐,多想辦法、出主意,繼續創新業務模式,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貸款產品,合理調整信貸政策,開發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加大對特色產業等的支持力度。支持分支機構增加縣域網點,適當下放縣域分支機構業務審批權限,進一步完善差別化考核辦法,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等。
當然,“精準滴灌”也意味著更高要求的風險管控。一方面,銀行自身需強化貸款審批,加強貸款的貸中和貸后管理,摸清風險因素,細化信貸資產分類,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力度;另一方面,銀行可與保險、擔保公司等合作,分散涉農企業的風險,同時,繼續加強與地方政府、司法部門的工作聯動和信息共享,加大對失信企業和企業主的聯合懲戒力度。(姚進)
?
?
?
相關鏈接:
赴港買投資類保單遭“圍堵”:兩家銀行“禁刷”境內外幣卡
IPO獲批規模"不解渴" 三家銀行"秒啟"優先股發行
天津各銀行普遍上調房貸利率 房地產市場承壓
解碼央企“地王”融資鏈條:銀行成本價貸款支撐
張予曦公布戀情 鮮肉男友帥過前任王思聰(圖)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