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們長大后才知道其中事實是假的,是否會對學校教育的權威性產生質疑?
近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個別課文引發了部分教師和家長的熱議,甚至被質疑是“假課文”。而此事也引起了不同的看法和爭議。(見3月18日中國青年網)
所謂“假課文”,最典型的是《愛迪生救媽媽》,說的是愛迪生7歲那年,媽媽得了闌尾炎,由于來不及上醫院,家里燈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鏡子聚光的辦法,使媽媽手術成功。而1847年出生的愛迪生7歲那年是1854年,世界上第一例闌尾炎手術是1886年,也就是說,愛迪生小時候,根本還沒有闌尾炎手術。所以,所謂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應該認定為內容虛假。此外,《地震中的父與子》中說1989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一位年輕的父親沖向他7歲兒子的學校,但事實上,1989年美國洛杉磯沒有發生地震;《華盛頓與櫻桃樹》一文中,幼年華盛頓砍倒了家里的一棵櫻桃樹……但考古學家發現,華盛頓童年所住的房屋位于陡壁上,沒有證據證明曾種植過櫻桃樹。
對于課文內容虛假,出版社和一些專家的態度令人不解。出版社方面,一名工作人員稱,文章絕對不是杜撰的,有相應的文章來源,并非“假課文”。其實,出版社并沒有回答最本質的問題,即究竟是不是內容失實,而只強調文章有“來源”;而專家認為,既然教材已發行使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講解其歷史事實并引導學生“盡信書不如無書”,培養學生跳開教材探尋真理的興趣和本領。這些話當然不錯,但只是一個不得已的補救辦法,算不上解決問題的上策。
令人奇怪的是,對于課文內容失實問題,無論是出版社還是專家,竟然都沒有提出糾正改錯的問題。其實,有一點是無需討論的——采取措施,訂正教材,糾正其錯誤的內容,如果內容無法核實糾正,則撤掉虛假內容的課文;還要吸取教訓,落實檢查責任和制度,保證今后能夠把內容虛假的文章堵在教材之外。另外,據說這些內容錯誤的文章之所以選進教材,是因為編寫教材者僅從文學性或教育性角度去考慮其價值,忽略了歷史性和真實性。那么,這樣的選擇標準顯然是有瑕疵的,需要修正。
小學生課文的內容不真實,是一件嚴肅的事。小學課文不僅要重視科學性和文學性,更要把導向性放在重要位置。《愛迪生救媽媽》是啟發孩子們面對困難敢于挑戰、勇于創新,還是一篇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課文?如果孩子們長大后才知道其中事實是假的,是否會對學校教育的權威性產生質疑?所以,對于小學課文中的失實內容,不可掉以輕心。
一句話,小學生的教材是孩子們的精神食糧,這個食糧應該保證絕對的安全、營養,才能保證孩子們健康成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