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消除“小鮮肉”崇拜,最根本的還是依托觀眾品位的水漲船高,這只能靠藝術教育的普及、輿論引導的深入,一步一個腳印,急不得。
       
     您當前的位置 : 黃燈籠辣評>娛樂體育>

    “小鮮肉”崇拜,資本邏輯下的陷阱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7-04-19 10:36

      要扭轉影視表演質量滑坡,拯救那些對自己、對觀眾不負責的“小鮮肉”,還得從行業整體生態著手。在藝術市場中,資本是重要的主導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買單的群眾——也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電影院里的“我們”。

      “小鮮肉”這個詞,一開始是一些女性對長相俊俏的年輕男明星的稱呼,本質倒也不壞。“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作為審美主體,對作為客體的男性作“親昵”語,“小鮮肉”一躍成為網絡流行詞。然而,“小鮮肉”近年的口碑卻并不向好,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

      先有個別“小鮮肉”耍大牌、高片酬的現象引發了輿論聲討,后有別出心裁的“摳圖”表演讓人大跌眼鏡。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宋丹丹、陳凱歌等相繼開炮,點燃了業內批評“小鮮肉”的導火索。緊接著,高滿堂、張光北、陳寶國、王曉棠等資深演藝界人士相繼發聲,“小鮮肉”的名聲一落千丈。近期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因為主演實力卓著、不見“小鮮肉”,更為這輪聲討添了把火。

      一時間,“小鮮肉”站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小鮮肉”被詬病,當然不是因為長得好看,首先是因為其演技讓人不忍直視。何以如此?這得從幾十年來我國表演體系的流變說起。改革開放以前,受蘇聯“斯坦尼體系”的影響,以歐陽予倩、焦菊隱為代表的老一輩戲劇藝術家發展出了演劇體系的“中國學派”。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影視藝術的發展,許多舞臺演員進入影視體系,將傳統表演與歐美影視表演結合,創造出了那個年代影視表演的獨特魅力。

      此后,隨著港臺影視劇北上,高度商業化、流水線作業的香港影視制作體系和表演夸張、念白腔濃重的臺灣綜藝風,逐漸影響內地的表演風格。前者的影響尤其深遠。因為分工細、效率高、周期短,演員的案頭準備時間被大幅壓縮,往往接到通告就上,而場面調度、運動幅度、表演處理都進行了替代設計,明星主要負責“凹造型”。如此成長起來的演員,盡管很善于展現自我魅力,卻缺乏對人物的深刻理解,顯得虛浮造作。

      由此可見,表演風格與行業運作模式直接相關。當下國內的演藝界生態,與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20世紀八九十年代)極為類似:資本迅速涌入,蛋糕不斷做大,預期不斷向好。在這樣“粗放”擴張的階段,有粉絲號召力的演員更加稀缺,就像金融產品,價格越炒越高,檔期也越來越緊。據傳,當年香港某當紅演員一天能趕9個劇組拍戲,幾乎是進場就開拍,每年拍10多部電影也不在話下。

      與此同時,影視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演員技術含量的不足。僵硬的表演竟完全不妨礙票房、收視,觀眾熱捧依舊,但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辨明真偽——畢竟,這離傳統的表演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小鮮肉”們廣受指責的“不敬業”“無演技”,與其說是個人失德,不如說是行業異動——準確地說,是影視行業為提高量產效率而犧牲表演深度的大幅轉向。

      這一轉向的動力自然是資本驅動的“產品邏輯”,而非藝術主導的“作品邏輯”。由于前者一家獨大,也造成了演員群體的集體“鮮肉化”。這顯然不正常。對不敬業的“小鮮肉”加以鞭撻,固然可引發輿論的關注、為其穿上道德的緊身衣,但與資本相比,這層軟約束終究弱了些,也是“治標不治本”。

      歸根結底,要扭轉影視表演質量滑坡,拯救那些對自己、對觀眾不負責的“小鮮肉”,還得從行業整體生態著手。畢竟,臺上如何鮮亮,或好或壞,終究還要由臺下的力量來共同決定。在藝術市場中,資本是重要的主導因素,但更重要的還是買單的群眾——也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電影院里的“我們”。

      消除“小鮮肉”崇拜,最根本的還是依托觀眾品位的水漲船高,這只能靠藝術教育的普及、輿論引導的深入,一步一個腳印,急不得。與此同時,營造良好的創作環境,為優秀劇目的誕生厚植土壤,也是重要的制衡之道。當好戲能進入“尋常百姓家”,演技派與好戲相映成輝,影視領域才有能力擺脫對“演技欠費者”的重度依賴。只有好演員有了市場,虛火才能褪去,演戲方可踏實。畢竟,爛戲不再有人看,誰還會崇拜徒有其表的“小鮮肉”呢?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魯博林] [編輯:余冰月]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