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討人員僅僅因為自身原因無法查明身份信息,就只能做“黑戶”,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價值取向相悖。各地相關部門都應該像泰州這樣,做好甄別,及時為無戶口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戶口登記,落實好應有的身份權利。
據新華社報道,5月11日,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公安分局的戶政民警來到興化市第四人民醫院,為寄養在這里的20名殘疾流浪乞討人員分別采集指紋、拍照、辦理居民身份證。當天,這20人全部成為擁有泰州戶籍的正式市民。
既找不到原籍,也無法在安置地獲得新的公民身份,這導致不少流浪乞討人員,成為事實上的“黑戶”。這一灰色身份意味著,他們的公民權利被否定,只能游離在社會制度的正常關照之外。比如,無法獲得基本的醫療報銷和最低生活保障。雖然接受了福利機構的救濟,但這種最低限度的救濟,與正常的公民權利是兩回事。這一現狀,不僅加大了福利機構的負擔,也使得流浪乞討人員的公民角色與權利,時常被忽視與傷害。近年來,一些地方救助站所暴露出的種種悲劇,或與此不無關系。
上述背景下,泰州市為滯留在該市3個月以上的20名流浪乞討人員辦理落戶,對江蘇省,堪稱是一種示范。據悉,這是江蘇省首次為流浪人員辦理落戶。這些流浪人員因為身體和智力上的缺陷,不能說明自己的真實身份,與親屬取得聯系,也無法獲得合法身份,不僅不能獲得醫保、享受救助,連殘疾證都無法辦理。而在泰州落戶后,他們得以重拾合法身份,與之配套的權利系統也被激活。
泰州的這一做法,其實不是當地管理者的一時“善心”,而是依規辦理。2015年底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問題的意見》,明確了8類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的總體方案。重慶、廣東、山東等多個省份相繼出臺了無戶口人員落戶的實施細則。比如,重慶和廣東的細則就在8類無戶口人員之外,新增了“無法查找身份信息的滯留流浪乞討無戶口人員”這一類型,明確了無戶口的流浪乞討人員的落戶權利。據悉,山東省威海市在2016年,也為35名流浪乞討人員辦理了落戶。
事實上,即便是一些地方細則中未明確將流浪乞討人員納入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范圍,也不意味著可以拒絕為他們進行登記。因為,國務院辦公廳文件中的第八類無戶口人員登記群體——“其他無戶口人員”就規定:其他原因造成的無戶口人員,本人或者承擔監護職責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提出申請,經公安機關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后,可辦理常住戶口登記。而無法查找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討人員,顯然在這個范圍之內。
因此,對于在一地滯留3個月以上,又無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的救助群體,各地相關部門都應該像泰州這樣,做好甄別,及時為他們進行戶口登記,落實好應有的身份權利。另外,流浪乞討人員落戶,也不能止于殘疾人。
被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并非是“不存在的人”。僅僅因為自身原因無法查明身份信息,就只能做“黑戶”,與以人為本的社會管理價值取向相悖。
相較于其他類型的“黑戶”,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乞討流浪人員,往往更易被忽視,缺乏伸張權利的機會。因此,各地還應加大排查力度,對符合規定而未登記的這類群體做好登記,更應為之建立常態化的落戶渠道和機制,避免救助機構成為權利暗角。
?
?
相關鏈接:
江蘇泰州為20名流浪乞討人員辦理落戶手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