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方言是普通話的根源,離開了方言,普通話就缺少了源頭活水,發展繁榮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您當前的位置 : 黃燈籠辣評>文化教育>

    方言就像古建筑,要保護勿強拆

    海口網 http://www.yinhu3.com 時間:2017-05-19 09:20

      方言與通語是相對而言的,又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有人把方言和普通話當成對立面來看待,看不到兩者之間血脈相連的關系,這是很片面的。在普通話已廣泛普及的今天,方言傳承與保護究竟有什么價值,這個問題值得好好探討。

      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可以說,方言是普通話的根源,離開了方言,普通話就缺少了源頭活水,發展繁榮就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各地漢語方言是自古傳承下來的漢語實際存在形式,是認識、了解或研究漢語史的重要途徑;各地方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存在、發展和繁榮的語言載體,特別是包括地方戲劇曲藝在內的地方文化最為重要的語言載體。

      通過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同源關系,研究語言譜系,構擬古代語言的形式,是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容。100年前,瑞典語言學家高本漢在中國各地調查漢語方言多達20多種,最終寫就《中國音韻學研究》這部巨著,開創了中國音韻學的新時代。他正是在調查分析中國各地方言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方法,構擬漢語古音系統,從而做到這一點的。

      通過研究漢語方言,可以更全面地認識和研究古代漢語及其發展歷史。比如,廣州話“慢慢行,唔使走”,意思是“慢慢走,不用跑”,其中“行”的意思是“走”,而“走”的意思是“跑”,這與古漢語是一致的。類似的詞例不勝枚舉。熟練掌握方言,有利于學習、掌握古漢語,有利于把握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熟練掌握普通話。

      中西方交流離不開語言交流,而語言交流的歷史總是能追溯到漢語方言與其他語言之間的交流。有一些外來詞是通過漢語方言進入漢語的,比如,英語的sofa,正是通過上海話“沙發”進入漢語的;一些著名的世界地名、人名的音譯,往往也與早期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方言有關,比如America翻為“阿美利加”而不是翻作“阿美利卡”,Canada翻為“加拿大”而不是“卡拿大”,Galileo翻為“伽利略”而不是“嘎利雷歐”,也都與南方方言引進這些專名的讀音有關。對這些方言現象和規律缺乏認識和了解,很可能就會對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很多問題無法理解。

      漢語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語言載體。各地民歌、民謠、民諺以及快板、鼓書、說唱等,依賴于方言才能具有押韻、諧音等效果;而地方戲如越劇、粵劇、黃梅戲、豫劇、評劇等,都是各地方言的戲曲藝術,換成其他方言或普通話,就會失去其基本的聲腔特色和地方韻味。

      鄉土鄉情鄉音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感情維系所在。很多地方有這樣的祖訓,“寧丟祖宗田,不丟祖宗言。”有意或無意忘記自己父老鄉親的語言,阻斷下一代對祖宗言的傳承,或多或少表現出對家鄉父老的一種嫌棄心態,無形中認為他們土氣、不時髦,“理直氣壯”地跟自己家鄉父老切割,擺脫母語方言,語言態度上走向趨炎附勢,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百善孝為先”這種傳統文化基因的背離。

      炎黃子孫遠離故土乃至孤懸海外,常常能不忘鄉音,鄉音成了故鄉的情感符號和情感紐帶。海外方言的根在國內,國內各地方言的傳承,正是保存世界各地海外漢語方言的根。海外華人的故土情結和尋根意識體現方式之一,正是方音尋根。國內各地方言漸趨消亡,海外漢語方言也就失去了鄉音這個根,不利于各地華人的民族認同,也不利于海外游子家國情懷的延續。

      提倡方言傳承和保護,并不是要放棄普通話,而是說在掌握好普通話乃至掌握好外語的情況下,不能把自己的方言就給放棄了,徹底忘了。家鄉父老說的話,他們日常的情感交流語言,每個人應該也要能理解、能掌握、能傳承。

      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要積極運用多種媒體方式記錄各地方言,允許方言小說、方言影視、廣播、電視節目適度存在和發展,使得人們有機會接觸方言及方言文化。方言趨于消亡,這個大趨勢可能無法挽救。但要創造機會讓下一代有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學習方言、傳承方言,了解、認識方言的文化價值。方言就像是古建筑,要保護,要傳承,避免強拆,避免人為摧毀。

      當然,保護不是圈起來不讓看、不讓碰。要想辦法讓感興趣的人接觸、了解、體驗到方言的魅力。要把越劇、粵劇、南音、黃梅戲等地方戲唱到全國、唱到全世界去,讓各地人們都有機會接觸、欣賞這些傳統文化,進而接觸、了解漢語方言,并讓感興趣的人去傳承漢語方言。我們應該避免出現這樣一種尷尬的情況:中國人自己不大會說中國的方言,不大會唱中國的地方戲,只剩下一些外國人在努力說中國的方言,唱中國的地方戲。(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劉祥柏] [編輯:余冰月]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日報海口網入駐“新京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新年音樂會將于2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招才引智專場誠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賽(精英賽)活力開賽
    海口天空之山驛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www.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