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秀珍在怒江72拐介紹嘎瑪溝滑坡防治情況。 張素 攝
位于川藏南線昌都邦達至八宿區間的“怒江72拐”,以其風光獨特而廣為人知。人們若在驅車經過時細心留意,將看到公路沿途布設有密密麻麻的防護措施。
“這是一處典型的堆積型滑坡,叫做嘎瑪溝滑坡,是318國道上較為著名的滑坡。”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秀珍說。
24日,記者隨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川藏交通廊道建設科考車隊來到嘎瑪溝。專家介紹,嘎瑪溝是怒江的支溝,屬于高山峽谷地貌,坡體陡峻,坡度平均是在40度以上。
“這里的地層巖性以變質巖為主,易發生滑坡。”李秀珍說,嘎瑪溝滑坡也是318國道上災害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
20世紀末,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的科學家們承擔了嘎瑪溝滑坡防治工程的勘察設計。他們在公路上方設計了排水溝,在公路下方打了幾排抗滑樁及擋墻。
李秀珍說,經過治理,這里基本沒有再發生滑動及變形,證明防治效果較好。
但考慮到這段區域地形高差巨大、選線困難,同時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密集發育,經過專家們“會診”,目前建議川藏鐵路在318國道上游30千米左右的怒江跨越,繞避了怒江72道拐。
專家指出,川藏鐵路將穿越橫斷山區及西藏東南部高原、高山峽谷地帶,無論是工程建設還是營運都將是世界上風險最高的鐵路,涉及大量的山地災害與生態安全問題。
據介紹,川藏公路西藏境內沿線有各種類型的大中小型崩塌點377處,其中已發現各種山崩滑坡29處,古滑坡及潛伏性滑坡分布廣泛。(完)
?
?
相關鏈接:
四川茂縣突發山體滑坡 黃金救援72小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