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300多棵樹有尊嚴地在路中間生長
-海南日報記者賈磊
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旅游公路逶迤在原始林區中。記者武威 通訊員陳思國 攝
一座老橋,300多棵“路中樹”,在無聲地訴說著一種生態理念。
一場山雨過后,靜謐的吊羅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正在建設中的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旅游公路,與老橋和“路中樹”融為一體,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2016年11月,海南省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公路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全長約17.8公里的旅游公路,需要在生態緩沖區完成拓寬改造任務。工程啟動前,因為生態保護問題,設計方案修改了3次。每一次修改,都是現代交通對古老雨林的禮讓,更是建設者對生態為先理念的堅守。
這是一座在山林中默默挺立了近50年的拱橋,連通著大山深處與外界。為了這座寬3.5米,長7米的拱橋,設計圖一再修改。
記者驅車行駛在264個彎道的山路上,這座老橋映入眼簾。橋底下,溪水潺潺;橋兩邊,林木繁茂,光影交錯。
“在熱帶雨林的原始林區修路屬于頭一次,按照傳統的設計要求,拱橋需要拆除。但是橋周圍都是20多棵數百年的參天大樹,一旦建設新橋就必須挖掉大樹。為了留下這些老樹,我們放棄建新橋,改為加固拓寬老橋。”該工程相關負責人稱。
沿著盤山公路行進,記者還時常遇見一些特殊的“樹種”——“路中樹”。這300多棵“路中樹”,彰顯著生態的尊嚴。
“像這樣的樹確實會影響路面施工,但是因為樹木高大,我們就采取大樹繞行、小樹移栽的方法,保護生態紅線。”該負責人介紹,這樣的“路中樹”一共有300多棵,如果施工中遇到無法移栽、且不影響車輛通行的樹木,他們就采取原地保護的方法,使樹木和路面成為一體,這樣就給游客感覺路上“長”出了一棵樹。
“我修了那么多路,從未看見路給樹讓道的。”今年50多歲的工人陳建軍告訴記者。
修路成本的增加,也詮釋著設計者對于生態紅線的堅守。
這條全長約17.8公里的旅游公路,原本是一條護林員尋山路,如今卻要擔負起交通、旅游、服務等多項功能,原本3米的寬度明顯不足。“這條路我們按三級管理標準建設,設計時速為20公里,路基寬6.5米。”提到道路寬度,陵水交通局負責人表示,此次施工有一個特點,道路拓寬避免挖山,盡可能向外延伸,而這么做無疑增加了道路建設的成本。
在已初具雛形的旅游公路上,記者看到大部分路段新增部分均為外側,工人們需要填補并加固原先的路基。“這樣增加了不少成本,但是我們做到了盡可能保護這里的一草一木,因為青山綠水才是這里最大的財富。”該項目負責人稱。
青山綠水,更是海南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近年來,海南堅持“生態立省”戰略,持續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抓好綠化寶島和濕地、熱帶雨林、海岸帶及島礁保護等生態工程,從源頭上把好生態關,讓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海南日報椰林7月2日電)
?
相關鏈接:
海南綜合招商集體簽約109個項目 三亞將建Hello Kitty主題公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