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在中國內地引發關注的“共享經濟新事物”——“共享睡眠”體驗空間尚未完全走熱,就已暫時“閉門謝客”,追逐風口會否成為“黃粱一夢”?
受到關注的該“共享睡眠”體驗空間名為“享睡空間”,中新網記者17日下午前去上海火車站附近的一處“享睡空間”體驗點探訪時,現場一名女性工作人員告知,配合相關部門的監管要求,(該處體驗點)已經撤掉了。至于是否重新開張、何時開張等消息,她均表示不知道。
記者又聯系其北京市場部,工作人員表示,因系統升級的原因,所有場地暫停使用;至于何時重新開放并不清楚具體時間。盡管該工作人員對于其全國場地數量表示不便透露,但“享睡空間”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地均有設點,據媒體報道,7月15日,中關村中鋼國際廣場創業公社的一處“享睡空間”,大門緊閉,并未營業。
中新網記者14日晚在上海探訪時,該處體驗點尚迎客,體驗艙外觀像“太空艙”,通過掃描門上的二維碼艙門即可打開,提供“太空毯”、一次性床單、一次性枕巾等物品,暫時只對其所處寫字樓的人員開放使用,基本計費標準為每分鐘0.2元人民幣,30分鐘起。
轉隔幾日,已暫“關門”,“共享睡眠”是噱頭還是風口?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告訴中新網記者,現在共享很“時髦”,但不是每種“共享”都是有穩定、長期需求的,也不是每個套上“共享”的(新事物)都有創新點,還是要經過市場和社會的檢驗。
他并認為,一些所謂“共享”屬于曇花一現,“現在許多共享并不具創新意義,中國現在真正‘卡脖子’的是住和行的問題。”
諸大建說,目前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單車,以及一些辦公空間的共享具有前景,“共享單車之所以火爆,與城市發展痛點、大多數人需求、科技創新含量是有關系的。”
在他看來,從熟人間的分享,到依靠移動支付實現陌生人間的分享,共享經濟的時代意義在于打破“一切都要追求擁有”,而變為“不求擁有,但求使用”。
“共享經濟在中國最火爆,為何?第一,中國城市人口密度普遍比較大。第二,移動支付在中國火熱,共享變得頻繁、規模化。”此外,諸大建指出,共享經濟的走熱,還因中國政府對于新事物的包容性,比如:上海最早給滴滴快的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而面對備受爭論的共享單車,上海官方表態支持,認為共享單車應當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孫金云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對一蜂窩地追求“共享”表示反對,“沒有哪個模式是萬能的,一定有適用和不適用的地方。”
他認為,一個模式能否生存,有幾條基本檢驗標準。首先,是否合法,“任何行業都有相應標準。共享睡眠的內容是睡眠,與賓館酒店業結合在一起。現在共享睡眠掃個二維碼就可以開門,而酒店得當面驗明身份證才可以。賓館酒店業的管理很嚴格,(共享睡眠)這個模式,說是共享,但共享不代表可以不遵守現有法律,還是需要符合行業基本準入條件,把手續都辦齊了。”
其次,他指出,要遵循商業基本邏輯,看看能否盈利,要考慮到能否給顧客創造價值,且顧客是否買單。孫金云認為,設計共享經濟模式時,創業者必須看到顧客投入的總成本,不能只看到其財務直接成本,“顧客投入的總成本不僅是那點錢,麻不麻煩、方不方便、干不干凈、安不安全,這都是顧客投入的成本。”(完)
?
相關鏈接:
“共享休息艙”按分鐘計費 投入1周陷“被查風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