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紀大了,萬一哪天走了,他生活就沒著落了。”81歲的彭爹爹向武漢晚報新聞熱線82333333求助稱,他的兒子彭明(化名)在家宅了20年,不愿意工作,脫離社會太久,害怕跟人打交道,有事到鎮上時,也不敢走人多的路,要從農田田埂上繞道多走四五里路。希望有專家或者志愿者能開導彭明,幫他融入社會。在彭明居住的屋子里,記者與彭明進行了交談。他對彭爹爹表現出反感,認為彭爹爹“多管閑事”。(7月27日 澎湃新聞)
在孩子成年以前父母撫養子女長大成人,父母年老以后子女贍養老人安享晚年,這原本是再自然不過的關系。可孩子好好長大了,父母卻沒有好好得到好好贍養的例子越來越多,有的是子女不孝順把父母當做累贅,有的是像吸血鬼一樣緊緊依附著的父母成為啃老族的一員。不孝子女的例子人們見聞不少,但啃老事例慢慢屢見報端,造成了不好的社會影響。例如,蕪湖市南陵縣,40歲兒子身體健壯卻游手好閑天天向老母親要錢。年過八旬的老母親眼睛已經瞎了,給不出錢就遭遇兒子拳腳相加;39歲的“啃老族”楊某只要沒錢就向母親索要,當再次向母親要錢時被拒絕,心懷怨恨就把母親綁起來,砸碎家中的溫度計取出水銀,強行喂母親喝下。
啃老不再是新鮮詞匯,為什么啃老現象屢禁不止,還向更深層次的暴力方向發展,筆者認為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家庭和學校的社會化教育缺失。大多數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處于溺愛模式,總是盡自己所能把最好的給孩子。在挫折、困難面前不是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去解決而是提前掃清這些障礙。學校是象牙塔,傳道受業解惑,強調德智體美,對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功不可沒。但卻沒教會在進入社會自己獨當一面時如何去做。孩子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步入社會的那天注定經受更大的考驗。其次,個人心理承受能力、價值觀有偏差。自身的學歷、知識水平不過硬但就業工作的要求較高,總想找一份待遇好比較安逸的工作;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難畏畏縮縮,受打擊后干脆放棄;怕受苦,不愿出去工作養活自己,獨生子女的傲氣,父母的放縱。最后,缺乏相應的懲罰機制。啃老更多的是家庭內部的紛爭,對自身沒有懲罰,使啃老者有恃無恐。每次都夠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的供養。
家庭和學校的必須開展社會化教育,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既要讓孩子在呵護中成長,又要放得開手讓孩子自己去闖。學校注重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年輕一代所接受的教育與社會現實不能脫離。強化自身能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十分重要。要想更好地面對社會達到自己的理想目標,不僅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也要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對困難時才能奮勇向前。此外,法律應發揮自己的約束性和威懾力,從立法上對啃老現象進行約束。
啃老不是什么光彩事,自己自食其力,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才是正途。希望打開新聞不再是這樣讓人無奈和心酸的結局。(田雪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