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關于清華、北大成旅游“朝圣地”的新聞著實不少。有報道稱,僅清華一個暑假就有20萬學生參觀,只有一墻之隔的北大同樣不難想象。眾多打著“體驗和感受”名義的游客,涌入這兩所國內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縱然校方“限時”“限流”,結果依然是每天有大量游客需要排上數個小時,乃至悻悻而歸。另據報道,清華于8月14日“閉門謝客”,理由是“因學校開學,停止校園參觀”。
過去一說起清華、北大的“限客令”,游客總會獲得更多輿論同情與支持。道理很簡單,二者一定程度上都屬公共資源,雖然大量游客的到訪可能給學校管理上增加負擔,但公辦高校的屬性,決定了其理應最大限度向社會開放,對游客保持寬容。不過,時至今日,當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這樣的“到此一游”僅僅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跟風”,兩所高校的“苦衷”也就更容易被理解。從多方報道中不難看出,北大、清華的暑期游客暴增,與家長帶孩子來進行“理想教育”、接受“文化熏陶”有很大關系。然而正如報道中同時提到,相比于未名湖的熙熙攘攘,北大的教學區游客寥寥,自然會讓人重新審視最大限度開放校園的必要性。同時,烈日炎炎下部分家長開始選擇“走捷徑”,或是花重金藏身于一輛快遞三輪車,或是鋸圍欄、用假證,如此身體力行的“熏陶”,也值得警惕。
換個角度看,清華、北大成旅游“朝圣地”實際上只是這個暑期備受全社會關注的“游學熱”縮影。統計顯示:近年來中國國際游學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尤其是青少年,當之無愧成為海外游學熱的主力軍,其中不乏3至6歲的小朋友。看看近期的相關報道,英國牛津、劍橋等世界知名學府,一波又一波地接待來自中國的“游學團”,困擾并不比北大、清華少。本質上說,去北大、清華“朝圣”,乃至國際游學,都是人們經濟水平提高后,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催生的新需求。但相比前者,國際游學不僅同樣存在著編造常青藤名校游學營、頂尖貴族公學暑期拓展等各種花哨噱頭卻“游而不學”,甚至還出現了“低齡化”,形成了價格虛高、學生掏錢老師免費、學生干等老師購物等一系列灰色畸形利益鏈條和潛規則,導致游學變異。
清華、北大可以用“限客令”給旅游朝圣熱潮降溫,但海外選擇范圍如此之大,如何引導家長們理性消費,避免被旅行社和一些部門的利益鏈裹挾,是亟待引起教育及相關部門重視的問題。有分析指出,教育部門是“游學熱”的推手,理由是,去年教育部等11部門曾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但應該注意的是,《意見》強調,開展研學旅行重在“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推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應“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初中階段以縣情市情為主、高中階段以省情國情為主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體系”。比照之下,部分國際游學顯然“念歪了經”。
是否參加國際游學,看似學生和家長的個體選擇,然而一旦當這種活動經由學校宣傳推薦乃至組織,就成了一個準“集體選擇”的問題。這種情形下,即便是外人再大的聲音呼吁家長們理性,也難抵御群體壓力。游學項目“游而不學”,不僅違背了《意見》初衷,且摻雜了復雜利益后扭曲了學校和老師的應有職責,教育部門理應作出及時必要的指導和干預。順帶說一句,既然把游學當成一種體驗式教育,其實最好的體驗式教育就是身體力行,家長們平時多做表率,多鼓勵子女深度參與一些社會公益和實踐活動,遠比各式“走馬觀花”來得實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