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實施一周年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多項進展,近日,青海省政府表示,在執行最嚴格生態保護標準的同時,相關部門正在探索適度特許經營等配套辦法,引導牧民在保護中受益。(新華社8月23日)
只要我們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生態保護和利用的關系,正確處理好當前工作與長遠目標的關系,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魚和熊掌也可兼得。既能保護青山綠山不受損害,也能獲取金山銀山。
在不良的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的發展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近年來,我國城鄉環境問題確實非常突出。從農村看,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業環境受到嚴重沖擊,農民利益受到極大傷害。從城市看,霧霾現象越來越嚴重。人民群眾對環境的焦慮和不滿越來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確實已成為制約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和“瓶頸”。
如何才能既發展經濟又不破壞生態環境?很多地方束手無策,要么,為了當地利益、小團體利益,甚至私利,嘴上講保護生態環境,但卻一直打環境建設的“擦邊球”;要么,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由,啥也不干,等待觀望。這些思想和行為都與中央關于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指示精神格格不入。因此,保護環境不力的領導干部們確實應該認真學習青海省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經驗,切實根除那種動腦怕“痛”、動腿怕累的“懶人”思維,結合本單位的實際,下功夫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等等。這些論斷告訴我們,只有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才能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我們應該深刻領會這些指示精神。
我們應該切實看到,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經濟發展是環境保護的前提,環境保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二者完全可以實現共同、和諧發展。因此,我們無論是發展工業還是開發鄉村自然資源,應該樹立科學的發展理念,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與發展機制。應該用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把綠水青山這個最大的自然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吸引更多的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形成完善的綠色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使富強美麗的中國真正變為現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