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干,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的感人事跡,高度概括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為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共同建設美麗中國注入了磅礴動力。
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人以堅韌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將昔日飛鳥不棲、黃沙遮天的荒原,建設成百萬畝的人工林海,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塞罕壩林場的建設實踐,是黨中央推進綠色發展的典型范例,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生動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始終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地位,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過程,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正需要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效益。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始終牢記使命,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那時候人們沒有想什么苦啊、累啊,只是想怎么把黨交給的工作做好。”55年來,塞罕壩人聽從黨的號召,忠實履行職責使命,克服了難以忍受的重重困難,戰勝了難以想象的艱難險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如果說視覺上的塞罕壩是“綠色的”,那么精神上的塞罕壩就是“紅色的”,是干部群眾聽從黨的召喚、響應國家號召賡續奮斗結出的甜美果實。今天,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力不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走老路,無節制消耗資源,不計代價污染環境,早已難以為繼。我們這代人必須肩負起建設美麗中國的新使命,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檢驗領導干部“四個意識”的重要標尺,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新發展道路。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堅持艱苦創業,保持“一代接著一代干”的定力。“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頂風冒雪,墾荒植樹。”面對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其艱難的生活環境,塞罕壩林場三代員工不怨天尤人,他們無私奉獻、接力傳承,在造林條件最艱苦的地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譜寫了戰天斗地的英雄史詩。沒有艱苦奮斗的精神支撐,沒有矢志不渝的接續傳承,就沒有塞罕壩的巨變。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次沖鋒就可以解決的,必須久久為功,積小勝為大勝。我們要像塞罕壩人那樣,咬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以“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遠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艱苦奮斗、攻堅克難,一年接著一年抓,一茬接著一茬干,讓人民群眾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的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
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就要推進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塞罕壩每棵樹的年輪,都闡釋著綠色發展的理念,都記載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塞罕壩林場建場時,森林覆蓋率不到12%,到2016年已提高到80%。同期,森林面積、林木蓄積量分別擴大了3.6倍和29.6倍,遠遠超出全國水平,為京津冀及華北地區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突出貢獻。塞罕壩的示范意義,不僅在于將荒山禿嶺修復成“華北綠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引領的發展新路。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場行為模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綠色革命”。我們要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保護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歷史的如椽巨筆,為我們留下了“塞罕壩”這段充滿正能量的記錄,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中國綠”。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思想的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以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
?
相關鏈接:
弘揚塞罕壩精神 電視連續劇《最美的青春》開機
【京津冀綠色發展看河北】塞罕壩一線護林員:每天10小時巡查萬畝林場
半個世紀的堅守凝聚塞罕壩精神:奉獻與傳承
書寫塞罕壩綠色奇跡 凝聚生態文明共識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