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是社會公害,如同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互聯網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驚人的傳播力,這既可以傳播科學之聲,也可以放大謠言和謬誤。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不可輕視謠言對社會的危害。有些時候,披著科學外衣實則歪曲或夸大事實的“科學類”謠言,有可能引起人們對科技成果的誤解,對新技術推廣應用造成負面影響,乃至引起無謂的恐慌。因此,在互聯網時代,辟謠是一件重要而緊迫的工作。
曾經有人在互聯網上傳播關于核電站的謠言,宣稱核電站附近有危害人們健康的核輻射,導致核電站附近的公眾出現恐慌情緒。又如,2017年7月北京雨季來臨時,有人散布“根據氣象冷渦測定,今年北京會出現比2012年‘7·21’還大的暴雨”。這則消息的發布者有可能是氣象愛好者,與人分享自己對氣象的看法,也可能只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無論是何種情況,這種未經氣象部門公布的不實消息廣為傳播,就必然造成社會公眾的恐慌。
今天,人們處于網絡流量經濟的時代,互聯網上甚至出現了這樣的人——他們為了博取關注度,以獲取潛在的經濟利益,故意炮制聳人聽聞的謠言,而這種不負責任的謠言有可能給無辜的人帶來經濟損失。例如,有人在某類水果的收獲季節,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制造這類水果使用了劇毒農藥乃至違禁藥物等的謠言,這種故意將個別極端案例擴大,以偏概全的說法,經由互聯網發酵,最終可能導致這一類水果滯銷,使果農蒙受慘重損失。
有鑒于謠言的社會危害性,關注和參與辟謠,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與擔當。當謠言出現的時候,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應該說清問題,講清科學原理,揭示現象本質,去偽存真,讓真相大白于天下。事實上,謠言傳播的對象,往往是相應知識領域的“科學小白”,而對科學的詮釋與科學方法的辨析,則應該是相關領域科學家的“拿手好戲”。這就要求相關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事實和科學方法,循循善誘、通俗易懂地向公眾闡明問題的本質。
與此同時,將專業語言向公眾語言進行“翻譯”并傳播則是媒體的強項。科學家和媒體充分合作,就有可能研制出好的“辟謠特效藥”。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時代,謠言制造者或傳播者,常常運用公眾不了解某些高技術、新概念的特點,炮制出聳人聽聞的信息,再運用新媒體技術的傳播力,使其廣泛流傳。如果說“謠言重復千遍,就披上了‘真理’的馬甲”,那么,科學家和科普工作者就需要引導公眾增強互聯網思維,熟悉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占據這塊重要的科普陣地,有效地剝掉謠言的“馬甲”。
然而,要真正遏制謠言的傳播,僅單純地從科學知識入手并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而應該將科學判斷能力和科學思維方式教給公眾。因此,辟謠不能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播,還要借著公眾對某些問題的關注度,積極傳播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應用科學的能力,以及科學的精神與價值觀。
有鑒于這一點,辟謠和科普的目標也是相輔相成的。開展科學的、正確的辟謠,也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辨析能力、思維方式和思想方法的有效途徑。
在這個人人都是傳播者的互聯網時代,在公共傳播中,人人都應該有對傳播出去的信息負責的覺悟,這應該說也是科學精神的新內涵。都說謠言止于智者,這個智者,就是有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和精神,同時能夠挺身而出阻止謠言繼續傳播的公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