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后“申遺”時代,如何保護這片中國面積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遺產?
日前,中新社記者沿著可可西里東部的青藏公路行走,隨處可見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在公路沿線覓食、嬉戲。
“這說明近些年三江源(可可西里)的生態保護是有效的,成果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國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江河創始人楊欣說,“以前藏羚羊遠離公路,現在跟人很親近,說明是一種和諧。”
從20世紀90年代藏羚羊慘遭大量獵殺引起世界關注,開始設置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如今納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并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野生動物天堂”正得到史上最有力的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遺產,保護仍是最終目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可可西里管理處主任布周表示,在保護的前提下,可可西里后“申遺”時代,應該向依法治區、科學監測與研究、宣傳教育轉型。
布周介紹,為防止盜獵、盜采,今年主力巡山隊及各保護站開展了大規模、高密度的巡護,第五批隊員在冬季來臨前正準備進入太陽湖附近的臨時檢查站反盜采。
同時,相關人員還為藏羚羊產仔及回遷保駕護航,保護湖泊、沼澤、冰川,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核查人類活動遙感監測點位等。
據記者了解,目前,可可西里原有的索南達杰、五道梁兩座保護站正在開展標準化建設,而在數百公里外的青海格爾木市,正籌建一座含訪客接待、科研、醫療、志愿者服務、宣教展覽等功能的占地50畝的綜合服務中心。
可可西里管理處辦公室主任嘎瑪才旦表示,應該盡快將保護人員從原始的巡護中抽離出來,未來將提高科技在保護中的支撐作用,加強無人機巡航、衛星遙感監測等手段。
“但現在我們最大的軟肋是科學研究,專業人才奇缺,”布周表示,如今盜獵、盜采逐漸禁絕,現有保護人員的科學研究、監測能力薄弱,科學研究、監測將是未來保護工作的重點。(完)
?
?
相關鏈接:
中國明清城墻“申遺”路:珍貴遺產如何保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