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因此,多年后海南水獺在這里再次被發現蹤跡,意義重大。那么,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作為海南島特有的物種,海南水獺究竟有什么樣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其分布情況如何,又喜歡什么樣的生境呢?
10月21日,晴,五指山腳下,五指山市水滿鄉村民王進海等人正在毛納河進行河道巡查時,發現一塊石頭上有新鮮動物糞便。
“這是水獺的糞便。我見過水獺的糞便,以前我們這里很多,它們喜歡將糞便拉在石頭上。”王進海等人眼前一亮,這種在當地已經“消失”20多年的珍貴動物在當地重現蹤跡,讓他們興奮異常。
分布范圍廣
“水獺分布范圍很廣,除大洋洲和南極洲外幾乎遍布全世界,全世界共7屬13種。”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教授李玉春曾在海南師范大學任職多年,2003年起他開始著手調查海南水獺的分布情況,并在陵水山區發現了許多新鮮的水獺糞便和活動痕跡。這一發現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一些國內外的自然保護基金都先后提供資金以供研究海南水獺,香港嘉道理就是其中之一。但他和他的學生研究多年,在野外始終沒有親眼見到水獺。
據李玉春介紹,各種水獺的地理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海南相關的兩種水獺中,歐亞水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亞洲;亞洲小爪水獺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分布在我國的水獺一共有3種,歐亞水獺分布廣泛,根據形態特征及地理分布可分為5個亞種,其中海南亞種(L.l.hainana)主要分布在海南島。而小爪水獺在我國只有華南亞種(A.c.concolor),主要分布在海南等華南地區。
“海南島水獺的分布情況自1980年代后再沒有過統計調查,因此水獺在海南島的分布情況、密度情況,以及種群數量是否有變化,當時很不清楚。”李玉春的學生雷偉是海師大的研究生,他于2006年12月到2008年12月期間,對海南島各地區進行了廣泛的走訪調查,一共獲得水獺分布點110個。這些數據后來都收集在他的畢業論文《海南島水獺的地理分布及影響因子的研究》中。論文中詳細標明了這些水獺分布點的位置。
“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水獺主要集中在海南島中南部地區的陵水、保亭、五指山、樂東,以及瓊中與白沙的交界地區。”雷偉認為,這些地方資源開發相對較少,又是海南島五大林區的分布地區,生態資源豐富,森林植被條件和水文地理都符合水獺的生活條件。
水邊棲息地
雷偉從水獺分布的特點分析,水獺多分布在海南島中南部山區,這些區域多為森林地帶,年日照時數相對較小。年平均降雨量決定了一個地區的植物以及昆蟲的生長發育,這又為水獺的獵食對象提供了豐富的餌料,比如魚類、蛙類、蟹類等等。此外,昆蟲也是水獺食物中的一大類群。水獺一般處于水陸兩個食物鏈的頂端,而降雨量對水獺的影響,卻通過食物鏈間接地對水獺起作用,因此降雨量與水獺的食物豐富程度緊密相關。
此外,海拔高度一般會影響到氣溫和植被分布,進而會影響到水獺的分布。雷偉查閱文獻發現,小爪水獺一般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山溪、河流,這可能是因為小爪水獺體型較小,且主要喜歡捕食蟹類,這在較高海拔的山林比較典型。而較高的海拔在我省基本為熱帶雨林,這些地帶生物量相對比較豐富,干擾較少,因此水獺傾向于選擇較高海拔且年均溫較低的環境生長。
據原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徐龍輝教授介紹,海南水獺傍水而棲,尤其在巖石磊砌的山溪、河流、湖沼深處的岸邊,更是它喜好的棲息環境。它們居住在洞里面,巢穴多數是利用天然的巖洞,或筑在岸邊的樹根、草叢、枯樹下;出入洞口往往掩于水中,不易發現;洞道深淺不一,有深達兩三米,甚至達二三十米。
“環境良好的洞穴,水獺棲居不絕。”徐龍輝在他作為第一作者的《海南島的鳥獸》一書中提及,水獺棲息的主洞寬闊,常鋪有少許干草樹根,洞內散發極濃的腐爛魚腥味。水獺一窩內往往有公母、幼仔四五頭不等。在大河溪中的水獺,往往有隨魚群回游而遷徙的現象。雨后當河水暴漲淹沒洞穴時,水獺便遷徙到濃密的灌木草叢中。它們外出覓食時,在主要的覓食場所多另有較簡單的臨時洞,或利用現成的巖穴石縫,專供休息或逃避敵害之用。
可愛的精靈
4年前,記者在做《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的報道時,曾經深入采訪過徐龍輝教授,他講述了當年在海南島尋覓各種鳥獸的故事,其中就有發現水獺的過程。
那是1962年,中科院原中南分院提出《海南島熱帶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課題,并組織了一個調查隊專題調查海南的野生動物,徐龍輝參加了這個調查隊。他記得那一次調查收獲不小,發現了許多鳥獸的新記錄,這就包括海南水獺。
“海南水獺的標本于1963年11月18日采于海南島五指山水滿鄉。”徐龍輝在《海南島的鳥獸》一書中清晰地記錄了發現海南水獺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海南水獺的特征。
“這種水獺體型較小,體重約4公斤。”徐龍輝介紹說,海南水獺是水獺中體形較小的類型,體長稍長于半米。海南水獺最早由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Swinhoe)1870年首次報道,此后所有海南水獺的報道,均列為中華亞種。經研究,徐龍輝發現海南水獺有特異之處。中華亞種體型較大,頦喉部白斑明顯,其針毛與絨毛均純白色,界線分明;海南水獺體型較小,頦喉部無界線分明的白斑,僅因此處白色針毛較多,而比腹部顏色白,絨毛尖端赤黃褐色。
在徐龍輝看來,海南水獺非常可愛。現在網絡發達,在各類圖片或視頻搜索中輸入“水獺”兩個字,各種萌萌的鏡頭令人忍俊不禁。而海南水獺因為體型更小,則更令人喜愛。
徐龍輝介紹說,海南水獺是一種非常敏捷的動物,它們日隱夜出,行動聲響極小,視覺、聽覺和嗅覺都很敏銳。它們很會潛水,能在水中潛游二三十分鐘之久,只要鼻孔露出水面就能換氣,立刻又潛水而去。它們常在岸邊或巖石上伺機覓食,一有魚游動靜,旋即躍入水中,追捕魚群十分迅速矯健,潛游時前后、左右、上下翻滾自如,把咬到的魚拖到岸上才吃,獲大魚則吃肉棄骨,食小魚便骨肉全部吞下。因此,人們常常可以見到水田邊巖石上留下被水獺吃剩下的大魚殘骨,或有許多魚骨、蝦殼碎片的獺糞。
(本文采寫感謝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主管李飛和海師大圖書館提供支持)
海南島的另一種水獺:小爪水獺
除了以海南命名的海南水獺,海南島上還生活著另一種可愛的水獺,那就是小爪水獺。
“外形似水獺,但較小;趾爪極小。”短短一句話,原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徐龍輝教授就在其著作《海南島的鳥獸》中,勾勒出了小爪水獺的顯著特征。這種水獺全身咖啡色,但顏色比水獺略淡。小爪水獺分布于我國南方的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海南島上分布于山地各大溪河流域。
這種水獺與普通水獺幾乎同在一個分布區內,棲息環境亦近似。徐龍輝等人在高約200米一300米左右的低山小河邊,發現水獺和小爪水獺各一只。他們發現小爪水獺的時間是在1963年1月,在陵水山區,該處河床寬約20米,河中多大石,水深而流速緩慢。沙灘上留下兩個小爪水獺的腳印,由水邊直通岸上的叢林。他們就在附近守候,終于發現了這只水獺。據他們觀察,在兩個不同的發現水獺的區域內都有兩種水獺存在,但與徐龍輝交談的多數當地人認為,在600米以上的高山水溪中,以小爪水獺更為常見。
小爪水獺的食物主要是無脊椎動物,如蟹和其他甲殼類軟體動物、兩棲動物,也吃昆蟲和小型魚類,如攀鱸,鯰魚等,偶爾也會捕捉老鼠。
?
?
相關鏈接:
咦,海南水獺歸來?五指山發現疑似水獺糞便?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