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記者與重慶和成都的跑圈相關人士確認:在19日進行的2017重慶國際半程馬拉松中,一位33歲的男性跑者在19公里處突然倒地,心臟驟停、呼吸停止,最終搶救無效身亡。事實上,這已經是2017年有媒體報道的第三起馬拉松猝死悲劇。根據中國田協的相關數據統計,在近三年時間里,國內的馬拉松賽事中已經有超過16人猝死,這些參賽者均是跑步中出現心臟驟停經搶救無效而死亡的。(澎湃新聞11月20日)
馬拉松又現猝死事件!而此類悲劇事件,幾乎每一年都會發生數起。面對如此之多的悲劇,如何防范或是避免悲劇的發生,已是一道社會性難題。
有網友將馬拉松猝死歸咎于參賽者對于自身體質和體能的過度自信,歸咎于個體對超負荷運動以及馬拉松運動常識的匱乏,尤其是在參賽過程中對于心律的失控……但是,我們更應該反思這么多起猝死事件背后的社會性因素。
必須要正視的問題是,馬拉松運動在我國各地都已經全面開花。前段時間,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透露,2016年在中國田協的注冊馬拉松及相關賽事共328場,其中中國田協參與共同主辦的122場,超過280萬人次參加。有人預測,2017年馬拉松賽事將超過500場。當然了,橫向對比來看,我國馬拉松場次可能仍然落后于歐美幾個真正的體育大國和體育強國,但是,馬拉松賽事在我國迅速擴張的速度已然驚人。而且,規模如此之大,參與人數如此之多,難免不可控的情況可能出現。
馬拉松的火熱,至少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動。一是運營商、舉辦方的巨大經濟利益,有報道顯示,馬拉松運營商的毛利高達6成,這與馬拉松比賽不需要新建專業體育場以及低門檻化的準入條件有關;二是動輒萬人以上的馬拉松比賽,也是地方政府宣傳本地形象的重要方式;三是馬拉松比賽帶動GDP的效果遠遠超乎想象,跑步用的專業裝備、計步或運動APP、外地運動員的住宿和餐飲,都會對地方帶來超乎想象的收入。既出形象,又能帶動GDP,馬拉松賽事自然會在各地開足馬力全速前進。
馬拉松項目的快速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的巨大進步。但是,國人的體質提升、體能充電可未必能很快適應這馬拉松的快速發展節奏,尤其是類似于這種“沖刺跑”的發展模式,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將不可控制。作為一項奧運項目,馬拉松發展到我國并普及到各個城市,顯然是好事,但是,現在跑得快的僅僅是這項運動和賽事本身,而不是國人的體質、體能以及對于相關運動知識的運用。
其實,全民體育、全民健身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當整個社會的人擁有足夠多的健身廣場、足量多的休閑健身時間、足夠強健的體魄和足量多的體能之后,“萬人跑馬拉松”等項目才會有實施并圓滿完成的社會性基礎,參賽的運動員才有可能全程高能地跑下馬拉松而無大恙。
王傳濤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