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11月25日,長春光華學院商學院輔導員結婚,班委等一系列同學都給導員發了五百塊錢的紅包,很多人本意都不想發或者發這么多的,對于一部分學生來說那可是半個月的生活費啊。有的同學甚至借錢給導員發這五百塊錢……”11月27日,網友在微博上爆出的這則信息迅速引來眾多圍觀和議論。一時間,“大學導員結婚收紅包”一事被炒得沸沸揚揚。對此,長春光華學院最新回應稱,爆料基本屬實,將嚴肅處理。
輔導員結婚,學生隨禮。對此,有人視之人之常情,也有人斥之越界逾矩。但是以大學管理規范和教師職業倫理評判,“老師收取學生份子錢”的是非對錯并無任何異議:這就是一起有違規矩、有違師德的出格事件。從此事曝出鬧大后校方急急表明態度并承諾徹查嚴懲的態度也可看出一二。當然,相較于關注這一個案中的個體,我們或許更應該追問,健康的師生關系以及相處模式,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
現代大學校園中出現的一個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原本的制度關系,而被更多賦予了私人關系的色彩。由此所導致的,是師生之間私下聯系和社交互動的不斷頻密。這一大背景下,學生與教師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了對方的私人生活場景之中。比如說,老師、輔導員經常和學生一起聚餐、唱歌、慶祝生日等等。既然如此,輔導員結婚了,學生們自發隨份子,其實也不難理解。在特定語境下,這幾乎已經變成了一種下意識的、剛性的人情支出。
但是,輔導員結婚收了學生們的紅包錢,這很難就簡單解讀為“斂財”,而更應看成是師生間過于發達、熟絡的私人關系,超越了原本由職業、身份等所構成的“隔離墻”。學生們把輔導員看作是朋友,自發自愿送結婚紅包當然沒有問題,可是輔導員盛情難卻之下收下紅包就是很大的問題了。畢竟,輔導員身兼老師和朋友的雙重屬性,在與學生的相處中,輔導員手握更多決定權,處于絕對的主動地位。無論是基于職業本身的道德要求,還是本著“能力與責任相匹配”的原則,輔導員都理當及時而堅決地主動叫停學生隨禮的舉動。
時至今日,高校中學生和老師的社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趨同于成人之間的社交方式。這的確“很社會”,但問題在于,絕大多數學生們并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和人生經驗來妥善維系這種微妙的關系。“輔導員結婚,學生借錢隨禮”等類似事件又一次說明,超越傳統慣例卻未確立完善新規則的師生相處關系,很可能是危險的。此前,媒體不止一次曝出,有大學生參加導師飯局喝酒猝死,或許也是基于類似的邏輯。
其實,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樣也應該遵循“親”“清”二字。這既是為了維護學生權益,客觀上也是對老師的保護。畢竟,“輔導員結婚,學生隨禮”之類的事件,說到底最終傷害的還是雙方的利益。(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