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賽跑 被搶救的古村落該如何“活”下去?
但很多致力于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專家、志愿者的擔憂不僅局限于此。
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面臨后繼乏力現象,專攻村落文化的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吳燦舉例說,在云南考察組考察的14個傳統村落中,列入申報資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在十幾個。
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大多村落除了保留較好的民族傳統節俗外,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村落中已經很難找到。
不僅如此,古村中的古橋退變為垃圾場、游客大量涌入沿街兩側的食物殘渣腐爛發臭……不少傳統村落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面臨環境破壞與污染的威脅。
據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傳統村落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已進入復蘇期,在今年啟動的第五批傳統村落調查中,預計總數將超過5000個村落將被基本納入。
搶救傳統村莊“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在敦促各方最快的速度為傳統村落建立檔案、盤清和搶救傳統村落的家底……可這些似乎“治標不治本”。
吳燦坦言,一定要出臺一部針對中國傳統村落進行保護的法律法規,鼓勵傳統村落訂立村落保護的鄉規民約。“同時,還要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納入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
“建立‘保護責任追究制’,將傳統村落保護納入政績考核體系,要把文化保護作為加快城鎮化的主要任務之一。”吳燦還發現,當前中國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開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模式,但是在相關參與主體中,原住居民話語權容易被忽視。
因此,他建議,在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或利用進行規劃設計時,政府也可適當下放管理權,讓原住居民有機會參與到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中去。
目前,中國各地也正在加速拯救正在消失的傳統村落。
?
?
相關鏈接:
住建部:我國傳統村落將進入復蘇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