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日前,央行正式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新規明確將對條碼支付額度進行分級管理,同時還規定線下靜態的掃碼支付方式每人每日最多不能超過500元。有關負責人表示,靜態條碼(包括二維碼)易被篡改或編造,易攜帶木馬或病毒,真偽難辨,導致支付風險較高。因此,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靜態條碼風險的措施。除了限額外,央行還在條碼支付的業務規范上設置了門檻,強調持牌經營。
如今,第三方支付迅速攻城略地,業已在交易結算市場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其中,條碼支付因其門檻較低、操作便利,更是深受商家和消費者的歡迎。而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增加,隨著整體交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條碼支付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了具備系統重要性的金融工具。在這一前提下,其潛在的安全風險,注定要被重新評估和審視一番。央行新近發布的專門“業務規范”,正是基于這一考量。
其實,相關部門關于條碼支付相關的風險擔憂和監管介入一直不曾停止。2014年,央行曾一度“暫停”了二維碼支付,理由是“有關技術、終端的安全標準不明確,相關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質疑”;2016年,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這是央行首次官方承認二維碼支付地位;如今,《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正式發布,終于完善并明確了條碼支付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盡管此前監管機構對條碼支付多有“顧慮”,事實上并沒有過多影響此類業務的爆炸式增長。作為民間市場的重要創新,作為互聯網金融的杰出成果,以條碼支付作為關鍵切入口的第三方移動支付,還是收獲了大量用戶、取得巨大成功。但常識是,市場的自發演化,也許能帶來繁榮,卻未必能確立秩序。條碼支付近些年的快速發展,被許多人表述為“野蠻發展”,這無疑很能說明問題。
條碼支付最大的痛點,從來都在于“存在安全隱患”。這么多年下來,相關從業企業,并沒有采取諸如設立支付額度上限等必要的風控措施,也并沒有就編碼方式、信息交互方式等關鍵環節作出顯著的技術修正。可以預見的是,若無監管部門出面規范,這種“不安全”的局面大概率還會繼續下去。就移動支付來說,從“蠻荒期”到“收割期”的切換太快太草率,再加之客觀上的寡頭壟斷格局,這些都嚴重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和服務的持續優化。
如果說,作為市場的自發創造條碼支付成就非凡,那么時至今日,業界過去那套行之有效的驅動模式,已然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若無外力刺激,條碼支付很可能不會變得更好,或者說這個“變好”的過程會極為遲緩。就此問題,鼓勵市場先行先試是一方面,而公共監管及時跟進則是另一方面,這兩個過程彼此交織、相互接力,最終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趨利避害。(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