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譚浩俊
1月15日,中融國際信托有限公司與云南省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向中融信托嘉潤30號、嘉潤31號的投資者發布公告稱,目前,云南國有資本及其關聯方已累計償還部分貸款6億元,并由中融信托向委托人進行了分配。云南國有資本及其關聯方已按照與中融信托協商的還款計劃調撥到位,最遲于1月16日將剩余全部款項支付到信托財產專戶。(1月15日據澎湃新聞)
據悉,這兩筆融資是2015年12月由中融信托與云南國資及其關聯方合作設立的,期限為2年,2017年12月15日到期。但是,云南國資并沒有按期還款,而是兩度延期,導致投資者沒有能夠按照拿到錢。雖然按照雙方簽訂的還款計劃,這筆信托計劃最遲會于1月16日到位。但是,失信已成現實。也就是說,即便云南國資再怎么解釋,也無法挽回失信的損失。
我們說,作為國企,更應當把信用放在首位,不管有多大的困難,都堅持信用這根弦不放松,都要堅持信用這條底線。然而,從現實生活來看,國企失信的問題卻時常發生。雖然說國企出現失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別是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包括國企在內的企業都面臨很大的壓力,效益也大幅下滑。但是,這并不是不守信用的理由。因為,困難面對的是所有企業,而不是個別企業。那么,為什么其他企業沒有失信呢?顯然,與企業自身的信用意識是密切相關的。信用意識強的企業,自然不會失信。而失信的,則可能平時的信用意識就不強。
回到云南國資來看,從信托計劃到期到最終將所欠款項全部償還到位,也就是一個月時間。那么,為什么就不能把籌集資金的工作提前一個月,不發生失信的現象呢?應當說,這么大一個企業、一個省級資本運作平臺,不可能連9億資金也調度不過來吧?毫無疑問,是思想上不重視。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看起來只是逾期了一個月,時間不是很長,但是,從信用角度來看,丟失的可能就是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信用。要想把信用重新撿起來,可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力量。
市場經濟下,信用是企業的生命,不講信用的企業,是站不住腳、立不住根的。凡是百年老店,都是信用非常好的企業。國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一直以信用、信譽立市。講到產品質量等,很多人仍然認為國企是信得過的。但是,受種種因素影響,國企的信用也在呈下降趨勢。尤其在債務問題上,國企過去那種拼命也要守住信用的精神在很多企業身上已經消失。相反,債券逾期不還、產品質量下降、社會責任意識衰退等問題卻日益增多。甚至在一些國企身上,出現了偷排污水、偷稅漏稅等方面的問題。所以,建立國企信用體系,就顯得極其重要。
事實也是,國企被稱作“共和國長子”,長子就要有長子的樣子,就要有長兄為父的氣魄。因此,在執行國家法律制度、執行各種規章、履行社會義務、遵守社會信用等方面,就要帶好頭、起好表率作用,而不是動輒失信。如果這樣,國企的良好形象何在,國企還怎么能夠起帶頭作用。
考慮到前些年國企的擴張速度過快,且大多是負債擴張。因此,出現國企債務逾期不還的現象也會增多。如何未雨綢繆,早做準備,避免失信,是所有國企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眼下,正是國企改革的重要時刻。國企如何通過改革解決債務負擔過重的問題,也是避免國企不失信非常重要的方面。如云南國資,如果能夠加大國企改革力度,將可以推向市場的國有資本推向市場,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就能夠有效化解國企債務負擔過重的問題,也能夠給市場帶來新鮮血液。只要國企的信用好,盈利狀況也不錯,是一定能夠吸引到戰略投資者的,也是能夠讓企業擺脫困境的。關鍵就看國企的開放度、開明度,看有關方面是否愿意把國有資本轉讓出去,讓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讓民間資本參與到國企改革中來。
(作者系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研究員)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