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美好新海南進發
——寫在省兩會召開之際
大國重器,文昌航天發射場箭指太空;大國外交,博鰲亞洲論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刀闊斧,國內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在旅游體制綜合改革上走在全國前列;大海之南,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全國最高……
回憶起3個多月前在北京展覽館參觀“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時頻頻“遇到”的海南元素,陵水黎族自治縣文羅鎮五星村黨總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黃麗萍今天仍有些許激動,她說:“上個月28日赴京開會間隙,我再一次參觀了展覽,還把有關海南的照片和文字都拍下來給朋友們看。我為祖國日益繁榮昌盛感到驕傲和自豪!也為海南這五年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振奮和喜悅!”
黃麗萍的感言,也是900多萬瓊州兒女的共同心聲。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充分發揮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全國唯一的省域國際旅游島“三大優勢”,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各項事業均取得重大成就。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同時也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歷史關鍵節點,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和省政協七屆一次會議將分別于1月26日和1月25日開幕,來自全省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將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立足新時代、謀劃新發展、開啟新征程,同時完成省級人大、政府、政協的集中換屆。春潮涌動下,大特區將發出改革發展最強音,向世人傳遞美好新海南的信心、希望和力量!
向改革要動力
向開放要活力
優化營商環境漸現“磁場效應”
在2014年省兩會上,人大代表邢詒川曾“曬”出他制作的行政審批“長征圖”,吐槽行政審批流程復雜,時間冗長,一個項目要蓋上百個章。時隔近4年,邢詒川今天向海南日報記者表示,原來最長要走3年的審批流程,如今不再“長路漫漫”了。
邢詒川的切身體會,是海南去冗瘦身,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真實寫照。
按照世界銀行的看法,營商環境即指做生意的容易程度,而其重點在于監管環境是有利于推動商業活動抑或抑制商業活動。從全球大背景看,通過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已是大勢所趨。營商環境已成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經濟體的核心競爭力。而打造一個公平、高效、透明和可預期的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使其成為海南的核心競爭力,這是當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亟待把握好的重點問題。
“改革開放是經濟特區的靈魂。”省委書記劉賜貴在省第七次黨代會上向全省干部群眾發出動員令,強調要圍繞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堅決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努力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拓展更加開放的發展局面。
特別是在2017年6月至9月,海南開展百日大研討大行動,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海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建設美好新海南為主題,促進海南廣大黨員干部思想大解放,強化特區意識、發揚特區精神、擦亮特區品牌,進一步革除影響海南發展的思想障礙、體制機制性障礙,推動海南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發展。
這些年,海南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將行政審批“長征圖”視為改革“施工圖”,大刀闊斧深化改革,在開放中促改革,在開放中促發展,改革攻堅足音響徹瓊州大地,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省域“多規合一”改革畫好了全省“一張藍圖”,為全省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奠定了關鍵基礎;新一輪農墾改革為全國農墾系統改革提供了經驗;司法體制改革在全省法檢系統全面鋪開、一次到位,有效提升了辦案質效;“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累計減少審批事項1197項、瘦身79.8%,減輕企業稅費負擔108.6億元;三沙設市、三亞撤鎮設區、儋州升格地級市,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獲批并全面啟動,“超級醫院”將于今年4月投運……
這些年,海南在開放中促改革,在開放中促發展,勠力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瀾湄會議、中非合作圓桌會議等外事活動在海南成功舉辦;以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為契機,重點擴大旅游、教育、文化、醫療健康等領域開放,用好用足用活國家賦予海南的離島購物免稅、航權開放、入境免簽、離岸金融等開放政策,全面提升服務業開放水平;開通國際直達海南航線56條,海口美蘭、三亞鳳凰、瓊海博鰲等4家機場合計旅客吞吐量去年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入境游客去年突破100萬人次……
一個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致力于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海南,正吸引各路資本蜂擁而至。
元旦剛過,在冬日暖陽照耀下,矗立在三亞海棠灣的銀白色建筑熠熠生輝,這是被稱為三亞旅游業3.0升級版代表性的旅游設施——亞特蘭蒂斯,由復星集團斥資超百億元打造的全要素國際化頂級旅游度假綜合體,將在2018年春節試營業。
這是省委、省政府把十二個重點產業作為構建海南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抓手,抓住不放,久久為功,確保取得實效的縮影。
回眸2015年以來海南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歷程,可謂驚喜連連。2016年,十二個重點產業的產值占全省GDP的73.4%,同比增長10%,高于GDP增速2.5個百分點;2017年增加值同比增速達10.1%,占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對海南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有力推動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旅游業、熱帶高效農業、金融服務業、互聯網信息產業等更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十二個重點產業發展正堅定不移地朝著“三年成形、五年成勢”的目標前行。
在變革大潮中,海南愈顯自信從容,前行的步伐更加堅毅有力。
統籌布局 大手筆推進
“五網”基礎設施提升特區顏值
上月底,定居瑞典的海南籍華人何春樺回娘家省親時,十分驚訝于家鄉著力構建的無縫對接零換乘的海陸空立體交通體系。這些年,海南不僅搭起了游客飛抵海南的“天橋”,貫通了游客環游海南的“鐵軌”,還拓寬了游客暢游海南的“棧道”。“每年回一趟家,每次都帶來驚喜,海南發展充滿了活力因子!”她贊嘆不已地說道。
出行方式多元化和換乘時間大幅減少等,折射出海南基礎設施發展的大變化。近年來,海南統籌布局,大手筆規劃建設“五網”基礎設施并取得重大突破——
建成全球首條環島高速鐵路,全島實現“3小時經濟生活圈”,海南正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建成博鰲機場,加快建設美蘭機場二期擴建工程,“一帶一路”的“空中橋梁”抓緊架設;開建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灣高速公路項目,抓緊推進環島旅游公路項目,計劃投資135億元,重點建設25條國家旅游風景道,“田”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構建,2020年前將實現“縣縣通高速”;港口加速整合優化,“四方五港”格局已然成型;4G、光纖實現全覆蓋,光網整體水平由2015年初的落后位置跨越式地進入到全國先進行列;昌江核電等一批電力項目建成投產,扭轉了電力長期短缺的局面。未來3年擬投資177億元,打造海南全域智能電網示范省;開建環島天然氣管網文昌—瓊海—三亞輸氣管道工程,天然氣管道將實現閉環連成一張網的供氣格局;建成紅嶺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有效緩解了瓊東北地區工程性缺水。
日臻完善的“五網”基礎設施,持續提升了國際旅游島顏值,有力推動海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瓊海“三不一就”探索出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新模式,全省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美麗海南百鎮千村”扎實推進,一批特色產業小鎮、美麗鄉村蓬勃興起。海口“雙創”、三亞“雙修”成效卓顯,極大提升了城市建設和綜合管理水平……
一個大力推進互聯互通、不斷織密“五網”的國際旅游島,將為美好新海南筑牢基礎。
問政于民 問需于民
“小財政辦出大民生”
家住海口市博愛南路的海口市民陳道潤是海南日報的忠實讀者。1月22日,他將當天報紙翻至A4版時,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一件件溫暖的民生實事和數字上。
“省委、省政府連續多年開展為民辦實事工程,2017年確定了17件為民辦實事事項,截至2017年年底,17項民生實事全部完成,共投入財政資金32.8億元。”陳道潤逐字讀報后說,民生實事就是要讓百姓摸得著、看得見。
這是近年來,海南將保障和改善民生融入工作的各領域、各環節,使百姓收獲了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的寫照。省財政廳披露的數字顯示,海南民生支出占比由2012年末的71.5%上升到2017年的76.8%,年均提高1.1個百分點,民生保障力度持續位居全國前列。
“過去五年,全省民生支出累計4613億元,年均增長11%,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平均比重達74.7%,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說。
民生連著民心。讓我們一同感受近年來海南民生工程帶來的溫暖——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穩步提升;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成效彰顯;五項職工社會保險和居民養老、醫療保險實現全省統籌、全省覆蓋,低保應保盡保;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居全國前列;基本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下大力引進教育醫療人才,合作辦學辦醫成果豐碩,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全國率先實現中職教育免費注冊入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等掛牌成立,五大區域醫療衛生中心初步建成,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等優質綜合醫院和眼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等高水平專科醫院布局海南;基本形成省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有效實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一批文藝精品走向全國、傳播海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管理,海島型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整體和諧穩定。
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到“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海南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力詮釋了“小財政辦出大民生”的“民生邏輯”。
靶向發力 破立并舉
生態海南“增綠”“護藍”
“55%!”1月22日上午,正在三亞和同事加工電池艙上零部件的中科院深海所實驗室鉗工周皓接受記者采訪時,依舊記得十九大召開期間在北京展覽館參觀時看到的這一數字。彼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邁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階段”主題展區,一幅“2020年沿海各地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示意圖吸引了他的注意。“海南是最高的,55%!”大家的紛紛議論里,既有對海南擁有眾多生態優良的自然岸線的驕傲,更有管控目標遠高于其他兄弟省份的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對于保護與發展的關系,省委、省政府始終保持著清醒的認識。
省長沈曉明指出,我們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堅守“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的原則,努力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
這些年,海南始終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底線思維,堅持有破有立、以破促立,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立”著眼長遠——
去年召開的省委七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海南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提出了30條硬措施;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完善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2018年起取消部分市縣GDP、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同時把生態環境保護立為負面扣分和一票否決事項;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體制;全面推行河長制,試行灣長制;推動形成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海南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精心呵護好青山綠水、碧海藍天。
“破”堅持靶向發力——
從省域“多規合一”強化生態紅線到“六大環境專項整治”;對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涉及的違法違規項目實施“雙暫停”(即暫停建設、暫停營業);“一票否決”不符合環保政策項目上百個,清理歷史遺留“未批先建”“未驗先投”建設項目4372個,其中淘汰關閉289個、整頓規范2584個;開展全島海岸帶專項整治,收回岸線土地8765畝;清理處置閑置土地14.05萬畝;重拳整治違法建筑,拆違2307萬平方米……
“僅在2017年,全省環保部門共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114件,罰款總金額1.04億元,罰款額度同比大幅提升,超過了‘十二五’期間五年的總和。”省環保廳副廳長毛東利說。
這些年,全省上下堅決扛起生態擔當,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著力在“增綠”“護藍”上下功夫,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國一流,空氣優良率保持99%以上,海南日益成為國人向往的重要度假旅游目的地。
萬里征程風正勁,千鈞重任再奮蹄。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瓊州兒女凝聚共識、智慧和力量,向著美好新海南進發!
?
?
相關鏈接:
海口:舉全市之力確保省兩會順利圓滿召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