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云青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協主席范小青呼吁,政府應加大專門性兒童醫院的投資建設,提高兒科醫護人員待遇,醫學院校也應重視兒科專業,培養更多兒科醫生,以解決兒童醫療資源短缺的難題。
兒科看病難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更令人憂心的是,眼下學醫仍不吃香,醫學院的兒科本科專業招生還中斷了十幾年,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會持續短缺。如果今后一段時間兒科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沒有明顯改善,必將進一步降低兒醫的從業意愿,那么,“兒科看病難”這個“冰河時代”的結束時間就要繼續往后拖了。
范小青委員調研發現,專業性的兒童醫院稀缺。確實如此,目前北京也只有3家公立兒童??漆t院,一般的省會城市只有1家三級兒童醫院。缺專門醫院,更缺專門人才,去年6月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國兒科資源現狀白皮書》顯示,我國每千名兒童擁有的兒科醫生數不到0.5,遠低于發達國家的0.85到1.3。曾有媒體調查2016高考高分考生發現,全國22個省份的36名高考最高分考生中,超九成選擇了經濟管理類專業,鮮有人報考醫學專業。學醫不受青睞,兒醫又是醫生中風險特別高、回報相對較低的一類。
患兒家屬不理解、不冷靜,讓兒科醫護人員受過恐怕是各科室中最多的委屈;而兒科研究滯后、兒童專用藥不足、缺乏用藥指導,也讓兒醫承擔著很大的壓力。比如很多患兒按照“小兒酌減”的模糊原則服用成人藥,存在極大安全隱患。數據顯示,中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率是12.9%,新生兒高達24.4%。這類基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給予兒醫更多不安全感和挫敗感,也實際上提高了醫生從事兒科在專業性和經驗上的門檻。然而,目前我國的兒醫有很大比例來自其他科室的醫生轉崗,39%的兒醫入職前沒有經歷過培訓。
做醫生難,做好醫生更難。自2014年起,我國正式啟動實施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醫學生要經過少則8年多則12年的學習和住培,才可能合格上崗。制度與發達國家接軌了,但待遇卻不見提升。雖然政府也在努力提高醫生的薪酬待遇,但跟從業的付出相比,做醫生的吸引力并不大。
厘清困難,出路也就呼之欲出了,只是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非得多管齊下不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來說,醫學院校需要重視兒科專業,培養更多兒科醫生。近兩年,多家醫學院已經逐步恢復兒科本科專業,但恢復專業了還得吸引學生報考,更重要的是學成之后愿意從業,而不是轉行,這就必須切實提高兒科醫護人員待遇,在薪酬、評價機制及從業環境等方面提高從業者的尊嚴感和獲得感,讓兒科招得到人,留得住人。
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大醫院也得更加重視兒科,條件允許的開放兒科夜間急診;或如范小青委員建議的,加大專門性兒童醫院的投資建設、引入民資;或如先前有人提議的,將兒童醫院從婦幼保健院中獨立出來,都有探索的價值。此外,通過醫聯體帶動兒科特別是基層兒科醫療水平提升,也有助于分散兒童醫院的診療壓力,緩解兒童看病難問題。
而從兒科建設的角度來說,也少不了加強學術研究、規范培訓制度等環節,增加兒科醫學和兒童藥研究項目,注重新技術的兒科臨床應用,提升兒醫的專業素質、從業信心和成就感,在滿足患兒家屬“看病不難”的要求之外,還能“看得好”。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