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會集 建立革命根據地
“紅軍基地仁臺山,崇峻峭壁繞山川;紅旗照耀十三區,紅軍震驚白匪膽,瓊共領導農運動,分田斗霸滅民團,轟轟春雷平地起,燎原烈火燒叛頑。”現在仁臺村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能哼出這首歌謠。這首歌謠描繪的就是工農紅軍會集仁臺,建立革命根據地,形成“小惠州城”規模的情景。
仁臺村紅色主題公園整潔干凈。(記者石中華 攝)
震驚全島的 “四·二二”事變后,瓊崖革命力量遭到嚴重摧殘,革命進入低潮,革命活動也由城市轉入農村。1927年6月,瓊崖第一縣委——中共瓊山縣委在大致坡合群鄉蛟樂坑村正式成立,馮白駒任書記。自此,全縣先后建立起9個區委,其中十三區區委管轄新坡,石橋、二遵一帶北區,區委會設在仁臺村,農村黨支部在全縣范圍里相繼成立。新坡地區成立了馮公坊黨支部,基層黨組織的建立,為革命武裝開展斗爭打下良好的基礎。
仁臺村革命紀念館。(記者石中華 攝)
1928年春,瓊山縣委在馮白駒的領導下,發動農民組建革命武裝,開展對敵斗爭。吳江滋和胡伯虎等人到仁臺村同陳紹堯在仁里廟,召開了仁臺、養豪、美位、坡詠園等一帶村莊的民眾大會,發動群眾建立農民武裝。在仁臺地區成立瓊山十三區蘇維埃政權,陳紹堯任該區蘇維埃主席,同時組建瓊山西區婦女解放協會。瓊山農村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大大地打壓了敵人的反動氣焰,土地革命運動搞得熱火朝天。
此時,西路工農紅軍在馮平率領下也開進仁臺駐扎,十三區赤衛隊、仁臺村赤衛隊和接受改編的土匪組編成立一個大隊,歸屬西路紅軍指揮。不久,中路紅軍第二營也駐扎到仁臺地區。除紅軍部隊外,還有十三區委、區蘇維埃的人員也集結在仁臺村。仁臺地區成了比較可靠的革命根據地,成為革命斗爭堅強的后盾。
麥典波告訴記者,聽以前的老人講,當時仁臺村在開明的政策和當地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就成為附近區域農產品買賣的交易地。村里不僅設有商店、文具、肉類、蔬菜等20多個擺攤買賣點,還設立了學習文化的夜校,組建起瓊劇團,成立槍支修理和制造子彈的機械廠,修建起一間農會辦公的房子,在農會辦公地點的前面開辟一個廣場,作為召開群眾大會、演戲等活動的場所。駐扎在這里的紅軍戰士、機關人員還利用一些空閑時間同群眾一起勞動,革命氣氛十分活躍。當時的仁臺被紅軍譽為瓊崖的“小惠州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