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求變”系列報道之四
陵水經濟發展惠及民生,著力縮小城鄉差距
奏響村美民富城鄉和諧的交響曲
從2014年的30億元到2017年的55億元,4年時間里,陵水黎族自治縣民生投入翻了近一番。簡單的數字,折射了陵水越來越注重為民惠民的發展觀。
依靠開發“三灣”地區(清水灣、香水灣和土福灣)的“突圍”,陵水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財政收入,更是名列海南三甲,躋身全國地財收入百強縣。但在經濟指標亮眼、“貧困縣”摘帽的背后,依然存在城鄉居民收入相對滯后的困局。如何突破這個困局,成為近來陵水民生變革的起點。
力補短板的民生之思
“看看清水灣,再看看自己家,挺失落。”幾年前,陵水英州鎮走所村村民黃亞其看著離家不遠處的清水灣一棟棟高檔樓盤和酒店拔地而起,但自己的村莊老舊臟亂,心里有種刺痛感。
黃亞其曾嘗到的刺痛感,也是陵水的痛。依靠“三灣”地區開發,陵水經濟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但城鄉居民收入并未趕上全省平均水平。
“陵水經濟發展了,百姓分享得不夠,這絕不應該。財政有錢了,就要把更多的錢投放在民生領域,要加大財政惠民惠農力度,以財政杠桿撬開百姓增收空間。”陵水縣委書記麥正華表示。
在經濟蛋糕做大后,更多的是如何切蛋糕的問題。在該縣財力的分配方向上得以體現:在民生支出中,著重向農村、向基層、向社會事業、向農民、向困難群眾等薄弱環節傾斜,促農增收的號角即將吹響。
“三業”(產業、創業、就業)著力推進、“五網”加快建設、科教文衛事業大力扶持……近年來,陵水堅持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惠普民生。
“現在好了,我們村打造成美麗鄉村,房子漂亮,道路通暢,村里像個花園。今年縣里第一屆芒果采摘季還把我們村選為分會場,大家開始吃上旅游飯。”黃亞其已經沒有當初的憤憤不平。
2016年陵水農村居民收入首次突破1萬元,增速全省排名第一。2017年,該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310元,同比增長8.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185元,同比增長10.1%。今年上半年,這兩項指標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趨近全省平均水平。
對癥下藥的產業“造血”
“21間民宿,遇上節假日,經常是一房難求。以前怕沒人住,現在怕沒房住。”本號鎮大里地區駐村(區)第一書記韓斌如今時常面臨著“幸福的煩惱”。由于著力打造鄉村游,短短兩年,這個過去交通閉塞、陳舊簡陋、人跡罕至的地方,如今車馬暢通、嶄新靚麗、游客紛至。
群英鄉芬坡村是個面積大、人口多,但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門路少的鄉村。這兩三年,干部帶領村民成立了兩個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養殖黑山羊、小黃牛、豪豬等,以“黨支部+企業+貧困戶”的模式走上產業扶貧之路。
陵水扶貧辦干部坦承,缺乏產業是陵水農村發展最薄弱的環節,這也是一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不高的內在原因。因此,陵水扶貧,尤為注重的是扶產業這一短板,讓農村自我“造血”。“為了進一步增強產業造血功能,近期我們結合各個鄉鎮的資源特色,為每個鄉鎮選定一個特色農業產業來專攻,縣財政將予以資金保障。”該扶貧辦干部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整體而言,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做精做強,是陵水引導農村農業發展的大方向,當地在這方面有不少探索。以陵水圣女果為例,當地政府聯合農信社推出免息小額貸款政策,解決農戶資金短缺問題,鼓勵規模化發展,2017年全縣圣女果種植面積達7萬多畝。在此基礎上,陵水還積極推廣圣女果GPA標準化種植,持續開展“圣女果采摘季暨鄉村休閑游”活動。
與此同時,陵水全力支持建設一批集科研、培訓、加工、儲運、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帶動農業轉型升級。2015年投運的陵水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不僅為該縣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也培養了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去年成功申創的目前我省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覆蓋范圍橫跨幾個鄉鎮,有望帶動農業實現更大突破。
除農業產業外,近年農村電商、光伏扶貧等產業在陵水布局亦棋落有聲。全縣各大農村,正被一個個產業所“充實”。
問題導向的民生保障
“悠悠萬事,民生為重;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成功“突圍”的陵水下定決心要花大力氣去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飲水問題折射大民生。近年,陵水花大力氣解決這一問題,其中包括投入3500萬元實施供水工程及管網建設項目,投入逾7000萬元實施文羅、英州片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28個行政村、208個自然村及43個農場連隊共8萬多人飲水安全問題。“現在好了,自來水進了家門,量多,水也干凈。”隆廣鎮常皮村貧困戶馬用明非常感謝政府的作為。
包括水網在內的“五網”建設,是陵水近年來一直不斷推進的民生工程。率先在省內完成民族地區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解決農村出行難的問題;實現光網自然村全覆蓋,提前超額完成省部署任務……一項又一項與百姓密切相關的工程相繼完成,有力地促進了陵水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城鄉發展新基礎。
鄉村學校的教室內電腦、電子白板等一樣不缺,孩子們能夠在塑膠跑道上追逐游戲,圖書館、實驗室應有俱有。這是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提蒙鄉薄弱教學點鴨公式小學看到的。這所小學僅有20多名學生,但硬件設施卻向縣城學校看齊。“我們去年起就有專門的英語老師了!”學生陳發標高興地說。
近兩三年,陵水完成78所義務教育學校改造提升,引進多批特崗鄉村老師,讓鄉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夠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百姓關心的“看病難”“看病貴”等醫療問題,也日益得到緩解。作為深化醫改的突破口,陵水統籌推進“三醫聯動”(醫療、醫藥和醫保)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醫療服務向公益性回歸,醫療惠民效果明顯。
陵水2.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 2016、2017兩年已有1.7萬余人脫貧。村美民富、城鄉和諧的交響曲,還在不斷奏響……
短評
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近年來,陵水不斷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加大財政惠民惠農力度,以財政杠桿撬開百姓增收空間,讓民眾分享更多的“經濟果實”,共享發展成果。
從每年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0%用于惠普民生,推進“五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持科教文衛事業力度,多措并舉服務民生;到財力著重向困難群眾、向農村、向基層、向社會事業薄弱環節傾斜,改造提升78所義務教育學校,解決8萬多人飲水安全問題,從打好脫貧攻堅戰,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再到以財政杠桿撬開百姓增收空間,大力推進“三業”(產業、就業、創業)發展,打造全域旅游鄉村示范點,做強做精熱帶高效農業,加強百姓增收可持續性……陵水在財政支出中,著力夯實民生基礎、補齊民生短板、增加民生福祉,極大提升了民眾的幸福指數。
富在民生,則國本益固。只有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體傾斜,才能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最大程度共享發展成果。
?
相關鏈接:
“下半年經濟怎么干”:要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大海之南氣象新| 海南力促總部經濟全面起步
各地經濟數據出爐 經濟穩中有進態勢顯現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